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但这些天赋是需要激发才能表现出来的,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得当,反而会压抑甚至扼杀孩子的天赋。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父母和老师眼中所谓的“差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有一位学生名叫费加,怎么也学不会算术应用题、总是忘记乘法表,因此被定位为“差生”。而这位费加同学后来成为一名物理。幼年的费加是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差生类型,对这种类型的学生,父母和老师要“激发思维的觉醒”。
(2)“天赋”类型不明确的差生。巴甫里克曾被认为“没有能力掌握知识”,后来生物老师发现他在植物学方面很有天赋。巴甫里克从农学院毕业之后成为一名农艺师。
(3)“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生。根据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前两类“差生”不是真正的“差”,只是潜力和天赋没有被发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不同的学生的确存在“天赋”差异。有的学生学习兴趣比较强,学习成绩也好,而被认定为中学生;而另一些学生“天赋”没有被激发,再加上教育方法不得当,学习成绩不好被判为“差生”。
现实生活中,孩子潜能没有得到激发,是一个普遍现象,主要有如下原因:
(1)家庭因素的影响。有这样一道题出现在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在孩子犯错后你第一句话对她说的是什么?”53%的家长回答:“你有某某的一半好就好了。”这些家长不能正确评价孩子,评价标准存在严重的问题。
他们时常觉得自己的孩子是蠢材,别人的孩子是天才;自己的孩子是沙子,别人的孩子是金子。孩子的天赋常常因为父母这样指责和不屑的态度而被压抑。
(2)老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学生弄不懂植物怎么吸收营养、如何呼吸,生物老师斥责她说:“这么简单都不懂,你说你还能干什么?”这个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还产生了抗拒心理。
(3)孩子思维尚未“觉醒”。只有父母和教师用心,才能唤醒孩子的思维,一个自暴自弃的孩子,往往已经彻底失去了自尊和自信,永远也不会上进了。孩子的好奇心需要父母激发,孩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也需要父母逐渐培养,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将疑问设置在孩子生活、学习以及其他活动中,引起孩子对问题的注意和思考。
例如,当孩子看到小鱼在水中游动的时候,家长可以引导她对“鱼能够在水中游泳而不会淹死”这件事情产生疑问,这样有效地激发她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父母可以在大自然中激发女儿的好奇心,引导她观察各种变化。例如带她观察并记录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可以和女儿一起养几条蚕宝宝,看看蚕宝宝怎样经过几次蜕皮较后吐丝做茧的;也可以带她观察夏夜的星空,让她对闪烁的星星和月亮的阴晴圆缺产生兴趣。总之,要让孩子的好奇心驰骋于神奇的大自然中,培养她勇于探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