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这类题型,在整个语文考试中比重较高,由于所涉及到的篇幅较长,一般都比较花时间,属于取分不易,但比较重要的部分。概括来说,阅读理解从易到难有几种题型,词语理解,单句理解,段落理解,归纳段落或全文大意,提炼中心思想,挖掘作者的情感或用意。可以肯定地说,阅读理解吃学生的语感,需要长时间的训练。
另外,想在这类题型中拿到很难,因为阅读理解的题几乎都是主观题,要求学生分析作者的中心思想,但标准答案是统一的,这就形成一个悖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观点,有可能会被扣分,需要反过来揣摩出题者的思路,说好的理解非要变成投机,这是这类型题较大的被诟病之处。
据说,巴金老先生还在世的时候,其作品被用来做阅读理解的原文使用,一学生因为回答中心思想被扣分,老师认为他没有理解对巴金的原意,结果学生还真的给巴金写了封信,说明了问题。
巴金回复称,自己确实没有想到学生老师所给出的观点,学生随即将回信给老师看,弄得对方好不难堪。
说这个故事,只是想说,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阅读理解不要指望拿,要真是这样,这孩子也太会投机了,不是好事。但可以通过合理的训练拿到。
办法如下:
其实语文课表现活跃的学生,阅读理解都不会差,因为语文课的教学模式就是比照着阅读理解来训练的学生,而且有老师带着大家阅读,理解,挖掘,思考,并进行归纳和提升,是培养中文语感和归纳总结能力较重要的地方。
所以,语文课上课都吃力的学生,阅读理解不可能好的。需要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与学习中来,在老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中就会培养出一套思路,套用在答卷上,效果不会差。
其次,阅读能力要强,也就是爱不爱读书,语文归根结底是一门文科类学科,需要大量的案例积累。
你读1本书,当然没用;你读5本读10本,也不会有太大的改观。但你读了100本,那就不一样了。
也就是说,语文天生就是一个大开大合量变到质变的学科,尤其是在考试环境下,高压使得你的阅读和思考能力需要时刻在线。
不过这不是难题,我国基础教育的背诵量颇高,阅读量的积累堪称一个被动强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