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近一篇关于高考改革的文章引发了人们的热议,起因是据说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主编温儒敏教授说了这样一段话:女生只爱看小清新,高考语文对女生不利。于是乎,各种议论甚嚣尘上,有人说这是性别歧视,有人说这是事实。然而温教授却真的想说:这锅我不背。
伊顿教育小编想问问蹭热点的各路媒体和群起攻之的热心群众,你们有谁在现场或者通过视频、音频看或听了温教授的原话了?
只要你有初中毕业,你的老师反复告诉过你:一句话不能只看字面理解,不能孤立地理解,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结合当时的背景,要考虑说话人的动机。
小编来看看温教授被人“挂”出来的那些话到底是在谈现象还是在谈观点。
1、“语文高考较好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这句话属于“观点”,是温教授在表达对高考改革方向的建议,是个人观点,并非代表需要这么改,更不代表已经这样做了。
这句话有问题吗?没有!
高考不同于毕业考。毕业考是检测性考试,只要到达水平就都能通过,但高考是一项选拔性考试,必然有人被选上有人选不上。从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经40年了,一代代学生、教师、在研究高考,应试的套路已经被研究地很透彻了。如果高考一成不变必然被摸地越来越透,渐渐就失去了选拔的价值。要想改变要么改变内容和形式,要么增加难度。而改变内容和形式本质上也是增加难度。所以让15%的人做不完有啥稀奇的?就算做完了又如何,就能增加做对了?#p#副标题#e#
2、高考阅读题的变化趋势,“那种思辨性,那么复杂,那种扩展,就是你想不到的。”女孩子中学喜欢读小文艺、小立志,喜欢词很美的文章。这些符合那个年龄段的审美趣味。可她们马上读大学了,就要开始更多地考虑思辨,面对很复杂的逻辑。所以教改需要在中学阶段用高考来撬动,来推动阅读,推动写作的教学。
这段话属于“现象”,是温教授在表达自己多年来的观察结果。观察的对不对另说,至少无论从字面还是从语境,我都看不出这里面有歧视女生的意思。
为什么谈高考改革是会特意提到性别?因为温教授正在说“高考阅读题的变化趋势”的话题。“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并且举例前年卷考的阅读题是古代货币制度。之后他们做了一个调查,99%的学生从来没有关心过,没有看过这个题目,老师也没有注意过。去年考的阅读题跟文学有点关系,就是比较文学,里面有很多概念,一般的中学生也看不懂。“这说明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这种更复杂、更注重思辨性和更需要知识面的阅读题与目前的中学女生的主流审美趣味存在巨大差异。如果中学女生不改变阅读内容,不刻意训练,那么未来的改革才会对她们不利。这跟女生的能力,和两性平等,没关系。
3、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对高一,有一个基本的设想,每个学期应安排6~8次的写作;其次要有文学写作,比如写诗,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
这句话也属于“观点”:增加写作比重,增加文学写作内容。写作若真能如斯改革,无论成败,皆有功于世,何须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