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映的《摔跤吧,爸爸!》,印度的国情虽然和我们不同,但是教育孩子无国界,家庭教育始终之家长共同关注的话题。那么,伊顿教育小编想的是:我们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是划定道路还是任其自然?看了这部电影之后, 教育孩子你还敢顺其自然吗?
不同的人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东西,得到不同的人生启示。有人看到梦想与执着,有人看到父爱的伟大,有人看到体制的缺点,有人看到如何改变命运。电影好看,促使懒洋洋的我们能有所思考则更好, 有人说,印度和我们的国情不同,他们全家生活在那么贫瘠的小村庄中,女孩的出路始终是大问题,而在我们这里,男女平等,科技一日千里,自然不能效仿阿米尔汗做主演的父亲啊!再者说,这毕竟只是一部电影,看过也就看过了,电影中的故事原型,父亲的训练方法不也是落伍的吗?其女儿较终还不是倚靠体育的训练方法来完成奖牌的?其实摆脱电影的意义本身去探讨,就成了另外一个问题——这自然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而教育本身,要我说是没有国界之分的。今日之中国的一大问题就是教育问题!教育搞不好,落实到家庭中也不仅仅是孩子个人的出路问题,更是一个人终生的道路和成长问题。所以这样的电影值得我们深思。
我想从孩子说起。什么是孩子?孩子就是不谙世事但终究要长大的曾经的每个人。他处在可以不为后果、不为将来负责的年龄中。他做什么,他不知道。 他需要在监护人的帮助中成长,这样一来,作为监护人的父母是有义务规划孩子的未来的。倘一切任其自然,又不能创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的未来是没有保障的。
然而,这种早早给孩子选定人生道路的做法,是以孩子自身的天赋为前提的,如果电影中的两个女孩没有继承父亲的摔跤天赋,再怎样的培养都不会有缘奖牌。所以,教育孩子的一大前提:发现孩子某方面的天赋,并做合理化的引导,为之创造条件,使出洪荒之力。 固然电影中的两个女孩曾有过消极的甚至积极的抵抗,但这是他们作为孩子要经过的一个自然过程。经过一名女伴在婚礼上推心置腹的话语,两个孩子终于理解了父亲。他们自身的主动和积极就全都来了。
我们常说成功=99%的汗水+1%的天赋,大多人误解这个公式,觉得更大的工作在前者,在于付出汗水;这条公式也给人1%太少,甚至有点小小不言的意味,直接导致很多人强调付出,而对那1%的天赋视而不见。 其实,那1%是更重要的东西。如果不去发现这1%,当家长发现孩子成绩不行、贪玩时,就容易逐渐走向这样的认知:孩子没有天赋,也不知道努力,没办法!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就是在这种过早放弃中完成的,较终叹息一声:顺其自然吧!于是孩子就这样走向了他还陌生不已的社会。
孩子很普通,没有什么天赋可言。这是可能的,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适合他的路,常常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人都有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即便不能视为天赋,也可以让他拥有更好的人生。家长其实可以不断观察,看看孩子到底适合怎样的路,才能在这样的道路上激发孩子的能量,从而在属于自己的领域中做出一番事业。 当出演父亲的阿米尔汗发现女儿在体育学院已经变了,不再认同父亲的训练方法时,阿米尔汗心中涌起无限的愤懑。而又无可奈何。他只能等待,等到头破血流的女儿回来找他。终于有整天,女儿意识到自己是错的。在长途电话中,一边是长长的眼泪,一边的长久的沉默……那一刻,感天动地。但我想说的是这里面存在的一个问题:我们是否有能力陪伴孩子一起成长?阿米尔汗无疑始终在扮演这样的角色,女儿较终按照父亲的训练方式,完成对金牌的摘取。
现实生活中,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摆脱父母的能力越强,父母的意见在孩子眼中总是越来越没有分量。除非你能像阿米尔汗出演的父亲那样,在孩子所擅长的领域“奉陪到底”,——其实,阿米尔汗逐渐衰老,他在摔跤上早已不是女儿的对手。但在女儿的心中,父亲永远是精神上的导师,她在摔跤场上每一次搏击,都来自父亲。——这就提示我们:当你老了,你的拳头不再有力量,但你的心、整个人仍可以充满力量。这些力量是孩子奋斗的源泉。所以,我们能给孩子的,并不是、并不会始终停留在一招一式当中,它们终将汇总成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的力量,在每整天日常的学习中,也将化作一点一滴的努力,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前两天有一个在眼镜店发生的真实故事:男孩因为母亲将发票放到了他正在玩游戏的手机上,男孩挥拳殴打了自己的母亲。这样的悲剧发生在今天的社会里,还不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吗?如果我们所教育的孩子,只是学会了沉溺游戏、享受生活,不仅不能体谅父母多年来的苦心,更不能将自身的天赋发乎到极致,那孩子的未来又在哪里?
有效的介入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将来创造良好的条件,是父母应该做的。这种介入不是对自由的束缚,不是对天性的戕害,而要根据他与生俱来的天赋,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之成材。
顺其自然,你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