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件关乎民族振兴、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基。伊顿教育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是一位经验丰富教育人士的见解,希望各位看后有所启发!更多教育资讯与学习资料的领取取,敬请关注伊顿教育陕西网站!
令人失望的是,我国的教育改革虽历经风雨却进展了了,各种非正常、非理性甚至颇显滑稽的现象普遍发生,让参与者迷茫、旁观者叹息。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教育一般从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入手,强调的是均衡发展,而当下呢?
先说德育。所谓德育,我理解就是树立合乎普遍认知(我不喜欢用正确这个词)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育人的基本要求。我们的教育部门也很重视,基本上每个学龄阶段都开设了类似“思品”的课程。我曾经看过女儿的思品教材,大道理多且相对空泛,总觉得不太接地气。果然,我女儿说不仅小伙伴们不喜,连老师讲课都无精打采。德育的主战场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学校、家庭和社会、老师和家长等各元素共同参与、多位一体,用活生生的言传身教来引导教育孩子。但是令人悲哀的是,理想与现实的严重脱节,言与行的严重割裂,不仅让孩子们无所适从,估计现在很多成人也感到困惑和无奈。
再说智育。智育是指开发智力的教育,狭义上讲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而现在社会上对智育的理解和指向很简单——学习成绩好,能考上好大学,所以学校、家长和社会几乎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地“轰炸”,学校死灌、家长死撑、社会办学机构则死补,从幼儿园一直要熬到高中毕业,基本上没有节假日。除了极少数酷爱学习的学生,大部分孩子都被压的象驴、累的象狗。教育部也觉得的不太正常了,提出减负的要求,结果是学校减负了,家长增负了,各类辅导班更加热火了。有人提出要改革中、高考制度,可是我觉得是越改越乱,为什么?是我们的思想观念没有改变,很多人至今还秉承“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认为只有上大学才能改变命运,可惜现在真正能让人学有所成的大学有几所?另外,不是每个人都具有学习的天赋,都喜欢学习,如果大家都有极强的学习能力,那为什么每个班里都有几个虽然学习态度十分端正但成绩总不是太好的学生?我个人倒认为,客观地认识孩子,尊重孩子的兴趣,学习能力强的努力塑造,学习能力弱的也不要失落、打压,而应及早地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进行规划,学习能力差不代表他在其它方面都差,柳暗花明又一村,千万不要不切实际地去追求凭孩子能力不可及的东西,反而影响了孩子的成长,甚至耽误孩子一生。
较近,我看到一篇报道,说一家用人单位拒绝研究生,只招本科生。我觉得这家单位的领导是一个明白人,不是岗位都需要高学历的,而且并不代表高能。至于体育,毛泽东曾说过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而且应把体魄置于精神之前。#p#副标题#e#
可我们看看现在,孩子们忙着学习,有时间去锻炼,打篮球、踢足球吗?先不说时间没保障,就连场地都没有,这种情况下能抓好体育简直是神话。孩子体质越来越差,许多学校都取消了长跑,因噎废食,所以我们孩子的身体素质出现了问题,现在看看“小眼镜”的数量就知道了。较近,层面还出台了足球改革的意见,但我敢说,不从根子上抓起,怎么折腾都是白搭。
教育是一门大学问,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它在运行发展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对于教育的认识也各有见地。我只是想强调一点,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根本目标,教育产业化绝不应该变成教育利益化,否则会跑偏。所以,首先要明确一个理念,即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育人,而不是把每个人都培养成科学家。教育需要要摒弃唯分数论的倾向,让每个受教育的孩子都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记得以前有报道说有个家庭含辛茹苦地培养了一个博士,可这个博士居然无报恩之心,让父母流落街头,德之不存,纵然才高八斗又如何?其次,要调整一种观念,不要把学习成绩好、学习能力强做为评价孩子的标准。应该说现在上大学并不是一件难事,尽管大学教育很重要,但不可否认的是原来的精英教育已经变成经历教育,不上大学也不意味着失败,上了大学同样可能一无所成。让人痛心的是,现在很多学校、家长过分强调分数而扼杀了孩子的兴趣,这其实是一种罪过,因为这种做法极有可能把天才变成庸才。
第三,要培养一种精神,即开放搞教育的精神。现在很多时候是孩子作为被施教者,只能接受和服从,虽然有参与权但没有发言权,基本处于弱势地位,我们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有潜在的反抗意识但很少成功,这主要是受几千年师道尊严的影响。但是,子非鱼,安知鱼。我认为,我们应该把孩子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既然是参与者就要赋予他们发言权,施教者不要自以为是,经验固然重要但并不代表正确,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我们不应该用惯性思维抓教育。
这个时代是个发展的时代,搞教育也应有发展的精神,社会、家庭、学校要同步联动,努力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力、竞争力等高素质的孩子,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