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医院收治的都是较难治的病人,而的中学招收的却是较好教的学生?”伊顿教育小编今天要跟大家说的就是这个问题。但如果这样说,“为什么较好的医院收治的都是较难治的病人?”估计大家的答案是一致的:“的医院条件较优越,设备较先进,所以谁家有了危重病人或绝症患者,首先想到的当然就是医院医生啊!”
的确,每个地区“较牛”的医院收治的都是其他医院难以治好的病人。老百姓看中的是这些医院里的名医,而名医之所以是“名医”,就是因为他能够治较难治的病人。这是名医的价值和尊严所在。
那么教育呢?众所周知,至少就中学而言,高率(包括高“一本率”高“名大学率”)的学校,无一律外的同时又是当地高密集高垄断的“好的生源”学校。这种现象其实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了,甚至觉得是“正常”的;但和医院一比,我们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对劲儿?难道学校和名教师的价值和尊严就是靠教“好教”的学生体现出来的吗?
医疗和教育当然有各自的特点,但就从业者(医生或教师)的含量与职业尊严来说,应该有相通之处,那就是面对的职业对象(病人或学生)越难(难治或难教),对从业者(医生或教师)的水平要求就越高。但我们看到却是,医院收治的都是较难治的病人,而的中学招收的却是较好教的学生!#p#副标题#e#
什么叫“好教”?我们似乎还先得界定一下“生”的含义。简单地说,所谓“生”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品”太抽象,无法量化,因此通常人们说的“生”往往指的是能够用分数衡量的“尖子生”。这类学生不但考试成绩优异,而且往往天资聪颖。从的角度讲,比起成绩平平甚至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更容易在中考高考中成绩优异还可以,当然更“好教”。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学校招收的“尖子生”其实并不好教。正因为这些学生成绩优异,天资聪颖,所以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更富挑战性,所谓“高智商的学生需要高智商的老师”,因此“老师”教“学生”是理所当然的,是“好钢用在刀刃上”。
这个观点貌似合理,隐含着的潜台词却是,对天资平平的孩子和“后进生”(这个概念当然不够科学严密,但其约定俗成的含义“你懂的”,这里姑且用之)的“提升”要容易得多,对教师的要求也不那么高,所以对一般学生来说,没需要配备那么的教师,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我就亲耳听一个学校校长对一普通学校的青年教师说:“你这么,却在那样的学校守着那样的学生,说轻些是‘浪费人才’,说重些是‘糟蹋人才’。”
名优教师教“尖子生”的价值当然不可否认。如果对学校的评价标准不是简单地看其的率和人数,而是看其学生的“增值幅度”,那么我们的确还不能简单地说“学生”就更“好教”,因为“尖子生”已经很出众,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让其学好,而是让其好上加好,出类拔萃。学生学习基础越好,学习能力越强,学习天赋越高,“提升空间”也就越来越有限,教师让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增值”就更加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学生的确有其“难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