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何必曾相识,谁都有自己不如意的时候,有的人别再心里自己慢慢消化,有的人写意成诗,让忧愁随着笔墨的干涸也逐渐消失殆尽。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苏轼的《除夜野宿常州城外(其二)》,这首诗中描绘的情感想必每个读到此诗的人都会感同身受。马上春节,游子身在远方,不管何地,都希望能够天涯共此时,世上有这么多人互相可以慰藉!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其二)
作者: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醉后饮屠苏。
桃符: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
又是一年除夕夜。宋朝的常州城内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过年。这时,一叶扁舟悄悄地在常州城外的运河上停住了,始终没有进城。这艘小船上的人是谁?好好的大年三十,他为什么不进城过年呢?别急,继续往下听,你就知道啦!
在熙宁六年的除夕,他独自一个人写下了这组律诗。这组律诗一共有两首,而我们今天为大家摘抄的句子来自其中的第二首。
从诗歌的标题上就可以看出来,大年三十,阖家团圆的时候,我们的诗人却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常州城外“野宿”。也就是说,他没有进城,而是住在了郊外。
那么,你有和我一样的疑问,为什么苏轼不进去城里呢?他一个人在这大好的年节里呆在郊外做什么呢?
这个就和他当时的身份有关了。那是他担任任通判的第三个年头。谁料想,好景不长,江浙一带在这一年的冬天闹起了饥荒。作为地方长官,苏轼不得不在江浙各县市来回奔波,赈灾济民。
赈灾忙碌,苏轼作为通判,一路上大事小事都要都要他操心。在几个月的奔波中,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就到了除夕。
即使是除夕,赈灾的工作还没完成,苏轼也只能继续在路上奔波。当他到了常州城外时,夜已经很深了,东坡不愿进城去打扰欢度除夕之夜的官员,就把船停泊在常州城外,在船上度过了除夕之夜。
尽管苏轼性情向来豁达,但是,除夕夜不能与家人团聚,只能“野宿”常州城外的一艘小船上,他的心里也难免产生了一丝凄凉。所以,在这组诗里,我们的诗人难得地流露出了一丝抱怨。
这种伤感的情绪在第一首诗里表露得尤其明显。“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除夕夜本是个热闹喜庆的时辰,诗人却独守孤舟之中。一灯如豆,四野苍凉,衬托得远处城郭的灯火和天边凄冷的孤星都显得那么暗淡微弱。
寂寞无边,苏轼的老毛病眼疾又发作了。孤单和眼疾的双重折磨下,他不禁开始思念起远方的亲人和熟悉的乡音。然而,身边却是一阵阵涌来的寒意,厚重的锦被也抵挡不住越来越重的霜露。
寒意深重,苏轼忍不住发出感慨,还好啊,身边这盏小灯没有厌弃我,在这深夜,只有我与灯两个,一起相伴孤舟了。
在第二首诗中,苏轼的情绪似乎有一些好转,但开篇起笔还是略带伤感。他细数了自己在这个职位任职的时间,担心自己一生就这样奔波在路上。
接着,在颔联,诗人借着“新历”和“桃符”这两个过年应景的物件,表达了自己害怕老去的心情。“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年纪大了越来越怕看到新的日历,毕竟,那是岁月流逝的证明啊!
而每到大年初一,人们都要将悬挂门旁用来避邪的桃木神符以旧换新。那么,我是不是也该像旧桃符一样,早做退隐归乡的打算呢?
读到这首诗,你大概以为苏轼已经七老八十了。可是,他当时其实只有38岁,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这几句话其实是在表达了他内心郁郁不得志的愁闷心绪。
不过,我们的苏东坡到底还是心胸开阔的人。在诗歌较后,他还在自我安慰,只要能把穷困愁苦换得健康长寿,就是较后轮到饮屠苏酒也没关系。因为,在我国古代,正月初一喝屠苏酒总是较年轻的人先喝,年纪大的人后喝。
这首诗的较后一句,就是苏轼表达自己对病体好转的希望,也希望自己能够健健康康,以便有所作为。这也展现了诗人旷达的一面。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无论是谁,在人生道路上总有顺心的时候,也有遭遇坎坷的时候。在遇到困难时,我们都会忍不住想多抱怨几句。哪怕是我们的大诗人苏轼,也会忍不住对自己的不幸自怨自艾。可是,就像苏轼在诗歌较后的自我安慰一样,当我们遇上了麻烦,遇上了困难,也要摸摸自己的心,告诉自己“一切都好”。然后,我们再鼓起勇气,解决问题,走向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