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拜占庭帝国人们较为直接深刻的印象莫过于1453年的君士坦丁陷落。这次改变世界历史格局的时间不仅催生了欧洲人的新航路开辟更将罗马帝国的较后一丝香火斩断。确实拜占庭帝国这一称号只是后世史家的追称,这个希腊化的东正教帝国从395年之后就从未改变过自身罗马帝国的称谓。那么是什么让这个本该与罗马帝国一同进入历史故纸堆的存活上千年呢?
在公元4-5世纪的民族大迁徙浪潮中,日耳曼诸蛮族较先侵犯的地方恰恰是东罗马帝国所在的巴尔干半岛,哥特人曾经在距离君士坦丁堡咫尺之遥的阿德里亚堡击杀了罗马皇帝本人,形势一度极其危机。正在此时刚继位的东罗马皇帝通过进献贡金并加封西哥特人为伊利里亚行省(巴尔干半岛西部地区)的方式将祸水西引从而暂时保住了东部帝国。
随后拜占庭帝国的历任皇帝开始进行内部改革,通过将隶农制进行改革逐渐将体制转换为与西欧类似的封建君臣制从而消弭了奴隶叛乱的危机。同时东罗马人还完善自身的军区制度,通过有效的军政管理控制帝国的东部边界。较后东罗马帝国建立了不同于罗马教宗的希腊正教体系,给国境内外的臣民与蛮族提供了具有威慑性与包容性的宗教信仰从而捍卫了自身的领袖地位。
拜占庭帝国的东部疆域虽然在公元700年左右就龟缩到了小亚细亚半岛附近,当时安纳托里亚高原对于东方阿拉伯人的遏制作用十分明显,由于阿拉伯人的海军势力不强且难以再山地纵横的小亚半岛上推进,这一层外围防线的存在给了拜占庭人宝贵的缓冲区从而让从东方攻击而来的阿拉伯人难以长久围困君士坦丁堡。
在欧洲方向巴尔干半岛上新加入的南斯拉夫人本身属于文明尚未开化的野蛮部族,因而容易受到君士坦丁方面东正教的影响与改变。再加上这些巴尔干半岛上的本身在7-12世纪尚处于创建的初期且因为地域而划分为包括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众多国邦因而难以对拜占庭造成真正强大的威胁。
13世纪之后拜占庭曾经短暂亡国势力大损,而来自小亚的奥斯曼帝国通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吞并安纳托里亚半岛并跨海占据了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将拜占庭曾经凭借的地缘缓冲区尽数吞没使得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成为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