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官网
湖南省岳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参考答案!
阿盼 2019-01-24 17:06:33

  湖南省岳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参考答案!各位陕西省岳阳一中的学生注意了,现在岳阳一中高二期末考试已经完毕,现在伊顿教育自主招生在线一对一辅导老师特地为大家整理了湖南省岳阳一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各位参加考试的岳阳一中学生快来参考!

湖南省岳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部中国古代神话史就是一部华夏民族早期形成史。在华夏民族的凝聚过程中,神话起到了精神滋养作用,其较为突出的表现是图腾的统一、祖宗的认同、神话精神的滋养。

  图腾是先民们的祖先认同与部族灵魂标识。上古时代,部族林立,图腾各异。由于自然力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龙成为太昊伏羲部族的图腾,并得到中原各部族的公认。炎帝部族入主中原后放弃了自己的羊图腾与牛图腾,改信龙图腾。黄帝入主中原后,也用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炎黄后裔在龙图腾引导下,经过不懈努力融并接纳了东南西北中的不同部族,龙部族联盟进一步扩大。至汉时,刘邦以龙子的身份降生,并斩白蛇起义建立汉朝,龙成为汉兴的重要力量与灵魂旗帜,也成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的图腾,直到现在中华民族还被称为龙的传人。

  在龙图腾旗帜的引领下,作为龙子的炎帝与黄帝特别是黄帝成了华夏民族融合发展的文化与血缘纽带。华夏民族的融合过程就是和合向心、归宗炎黄的过程:一是华夏民族向外兼并扩张的外向认同,变夷为夏;一是外围民族认炎黄为祖宗归依华夏的内向认同,夷变为夏,于是匈奴、鲜卑、苗族、瑶族等都成了黄帝炎帝的后裔,成了华夏民族的一分子,炎黄子孙遍布大江南北,华夏民族不断壮大。华夏民族的外并内聚是从“血缘”到“文化”的融合,是龙图腾的统一,是炎黄始祖地位的认同,是中国神话的胜利。正如德国思想家谢林所说:“一个民族,只有当他们认同了共同的神话时,它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中华民族的神话只有两个——龙和黄帝。”

  中国古代神话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它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置媒、燧人取火、有巢造屋、伏羲画卦结网、仓颉造字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创造精神;女娲补天治洪、舜耕历山、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奋斗精神;盘古化物、神农尝草、鲧死化禹、夸父手杖化邓林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奉献精神;龙图腾的形成与统一、大神们的复合形象、华夏民族的融合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团结精神。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引领着华夏民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谱写了战天斗地的奋斗篇章,引吭出可歌可泣的奉献之歌,弹奏出团结向心的动听旋律。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铸造了华夏民族团结奋斗、牺牲奉献、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成就了华夏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使华夏民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闫德亮《古代神话定型与华夏民族形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华夏民族融合过程有两条途径:外向认同,变夷为夏;内向认同,夷变为夏。

  B.我国古代神话对于华夏民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养了华夏民族的精神。

  C.上古时代每个部族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图腾,例如龙是太昊伏羲部族的图腾。

  D.古代神话中蕴含的创造奋斗奉献、团结等精神,促进了华夏民族发展壮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神话在华夏民族凝聚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B.文章引用德国思想家谢林的言论,有力论证了龙图腾旗帜对于中华民族的引领作用。

  C.文章按历史时代顺序,清晰地揭示了龙如何一步步成为华夏民族统一图腾的过程。

  D.文章较为具体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神话中蕴含的丰富民族精神,并指出其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神话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对华夏民族品格的铸造、社会责任的形成,都有很大促进作用。

  B.图腾是先民们的祖先认同与部族灵魂标识,其中包含了自然力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C.华夏民族通过兼并扩张,将匈奴、鲜卑、苗族、瑶族等变成其一分子,不断发展壮大。

  D.刘邦以龙子的身份降生尽管荒诞,却使龙成了华夏民族图腾,中华民族成了龙的传人。

  1.C(“每个部族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图腾”不正确。有的部族有多个图腾,如炎帝部族就有羊图腾与牛图腾。)

  2.B(文章引用德国思想家谢林的言论并非论证龙图腾旗帜对于中华民族的引领作用,而是意在说明神话对于中华(华夏)民族融合发展的意义。)

  3.A(B.并不是的图腾都“包含了自然力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文中特指龙。C.“华夏民族通过兼并扩张”不正确,匈奴、鲜卑、苗族、瑶族等成为华夏民族一分子是主动归依。D.“却使龙成了华夏民族图腾”不正确,早在黄帝入主中原后,龙就成了华夏民族的图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象牙刀

  吴 晓

  画匠的眼神越来越不行了,先前是他给徒弟的活儿开眼,现在是徒弟给他的活儿开眼。徒弟毕竟是徒弟,任他千叮万嘱,较传神的那几笔总是不尽人意。

  画匠说,娃,你得练画呀。

  徒弟说,师父,我想去打工。

  画匠不说话了,闷着头拾掇他的塑刀。这是一套十八枚的象牙刀,像练武人的十八般兵器。

  画匠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从牛皮包裹里取出来,一件一件摆在神台上,用棉布蘸着清水逐个慢慢地擦。擦干净了再用浸着香油的布头一点儿一点儿地给这些兵器上油。

  这些兵器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有大如尺子,刮泥用的平头刮刀;有像梳子一样给神胎刻发痕的齿刀;还有小如掏耳勺般的点锥;歪头的劈刀;三角头的刻刀,等等。画匠很耐心,一件一件像侍弄他的宝贝般,把这些武器都弄得清清爽爽。完事了,再净手,焚香,给他们这个行当的祖师爷磕个头,说些感激的话。较后,再一件件把这些兵器收入囊中。

  这个活儿才算是交了。

  交了活儿,兴儿跟着师父下山,一路上俩人都不语。山里空寂寂的,遍野的石头和冷风。兴儿惦脚往山那边看,山那边是城市,有车水马龙,有高楼大厦。兴儿决定了,他要去城里打工。

  兴儿走后不久,那山就成了风景区。上边要求,景区要有景区的样儿。于是,白石黛瓦的小庙都给拆了,统统换成了气势恢宏的飞檐大庙。拆庙时,画匠塑的神胎也被请了出去,委身在山罅隙里,任风吹雨淋。

  再后来,大庙建成了,木雕替代了泥塑,画匠彻底失去了生计。

  没了生计的画匠终日郁郁寡欢,有事没事就爱摆弄他那套象牙塑刀。一件件取出来,把玩一会儿,再一件件放回去。

  闺女每每见了,就上前去劝慰,说,爹,把这东西收了吧,眼不见,心不烦。

  画匠不语,抚摸着象牙刀,只是摇头,叹气。

  搁了数日,山上逢庙会,画匠突然对闺女说,走,上山去。

  闺女很高兴,爹多些日子没上山了,遂陪着,从山底逛到山顶,又从山顶逛到了山底。

  闺女怕爹难过,指着那些檀香木雕说,真丑啊,白拉拉的脸,一点儿也不像个神的样儿。

  画匠说,别哄爹了孩子,人家这活儿好着呢。说完,苦笑一下,说,走吧,去戏台子那卖玩意儿去。

  闺女跟着画匠去戏台那,找个平坦的地方,摊块儿布,把带来的小玩意儿逐个摆好,等人来。

  画匠趁此间隙把泥塑包打开,取出块河泥,开始塑下一个小玩意儿。玩意儿塑出大样,他停下,去包里取刀具。手指刚一触到象牙刀,心里就咯噔了一下,这滑溜,这润贴,可是经了几辈人的手了,心里就有些酸楚,心想着,师父,我说啥得给您传下去呀。

  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摊前冷清,连个询价的也没有。闺女有些不耐烦,说,收了吧,爹。

  画匠说,不急,再等等。

  刹戏了,人潮汹涌着往山下去。闺女又说,收了吧,爹。

  画匠说,不急,再等等。

  终于,有个小伙子带着个衣着光鲜的男子往这边来了。闺女兴奋地拍拍画匠,说,来了来了。画匠不抬头,只管忙手里的活儿。

  那男子走过来,蹲下身去摆弄那些小玩意儿。边摆弄边问那小伙子,这些哪吒悟空啥的,咱家不是有塑钢的吗?小伙子不理睬他,弓着腰,痴痴地看画匠手里活儿。

  那人见小伙子不理他,又回过身来问画匠的闺女,这堆小玩意多少钱?

  闺女说,一千。

  那人说,啥?一千?就这堆破泥巴?

  画匠生气了,冲他摆摆手说,你走!你走!我不卖给你。

  小伙子急了,直冲那人跺脚。边跺边嚷,你干吗呢爸爸?这是艺术,不是泥巴。

  画匠闻听,这才抬起头,问那小伙子,你是做什么的,孩子?

  小伙子乐了,说,咱爷俩是同行啊,我,美院的泥塑生。

  画匠笑。侧头去看那男子,那男子正从钱包里往外数钱,唰唰,唰唰,足足数了几十张。数完了,恭敬地递给画匠,说,我儿子喜欢,我全买了。

  画匠伸手把钱挡了回去。

  闺女糊涂了,问,爹你想干吗呢?

  画匠不语,从包里取出那套象牙刀,笑吟吟地,放在了小伙子手里。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了对比手法,徒弟放弃学习泥塑手艺的选择与小伙子对泥塑的痴迷形成对比,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价值认识的差别。

  B. 从小说开头对徒弟的千叮万嘱到结尾不卖泥塑反送刀的做法,一个传统、质朴、钟情于手工艺的画匠形象跃然纸上。

  C. 结尾处,画匠笑吟吟地把象牙刀赠送给小伙子,这样的情节安排显得真实可信,寄寓了作者对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美好期待。

  D. 小说运用了肖像、心理和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曲折的叙述提出了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命题。

  4.D(没有运用肖像描写。)

  5.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结合文本分析有哪几处波折,然后概括本文一波三折的情节的作用。(6分)

  答:波折一:画匠年老,满心希望徒弟精益求精,但徒弟决心放弃这个手艺。波折二:好不容易盼来个顾客,可这个父亲却语气不屑,质疑“这堆泥巴”的价值。波折三:在画匠生气决定不卖的情况下,小伙子的身份和对泥塑的痴迷,使画匠看到了希望,画匠将象牙刀赠送给小伙子。(3分)

  作用:一波三折的情节,使小说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可读性强,也使得任务形象在波折中更显丰满。同时情节层层推进,有助于逐步揭示关于传统手工艺传承的主题。(效果、人物、主题三点答对两点即给3分)

  6.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以“象牙刀”为题的好处。(6分)

  答:情节方面,“象牙刀”作为一个重要的线索贯穿全文,它串联出了一系列的人和事;人物方面,娴熟使用并真心爱惜象牙刀的画匠体现了传统手工艺者对传统工艺的守护,以及对工艺传承的忧心。主题方面,揭示了对“象牙刀”所代表的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及其传承需要重新认识的主题。艺术效果方面,洁白、优雅、贵重的“象牙刀”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答对一点2分,答对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

  #p#副标题#e#湖南省岳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参考答案!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黄河之滨,白塔山下,伫立着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阮熙越就在这里坚守着。阮熙越是兰州阮氏刻葫芦第四代传人,其作品被英国等博物馆收藏,她的家族传承刻葫芦技艺已有百年历史。

  谈及刻葫芦民间艺术现状,阮熙越表示,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在民间艺术上投入很大,很多民间传统工艺的生存环境有了改观。据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社会文化处介绍,近两年,政府加大对当地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现在已建成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建立了44个“非遗”传习所,给予市级以上“非遗”传习所每年5000元到8000元的资金扶持,提供免费的传习场地,还给予资金支持或提供交流机会去国外展示展演。

  (选自《甘肃兰州:政府多措施保护民间工艺实现文化传承》)

  材料二:

  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为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轻率地改变。创新不是告别传统的使用功能,而是以适应当代生活需要为冲刺点,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生产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产品。

  成功的设计能够创立新的“典范”,引领新的手工艺潮流与时尚。而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培育民族工艺品牌,重塑民族的工艺意象。但是,这么多年,中国一直都缺乏叫得响的国际“手工品牌”,原因在于掌握技艺的民间手工艺人,大都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限,视野思维也不够开阔,而年轻一代则在技艺上不够成熟,这些阻碍了现代设计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融合。

  科技代替不了双手,后工业时代更需要“工匠精神”,这样产品才有温度。手艺人是民间手工艺的传承者,也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因此振兴传统民间手工艺,传承“工匠精神”,首先要给予职业手艺人以职业尊重。为此,有学者指出,完善制度建设势在必行,还有学者建议学习日本的手工艺人才培养方式——先培养其基本心性、品德,再进行技艺传承,同时将“工匠精种”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中,培养现代学徒。

  (摘编自《光明日报》《传统民间手工艺如何走出“深闺”》)

  材料三:

  凤翔城关镇六营村是凤翔泥塑发源地,经过经过不断地完善加工,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彩绘泥塑。当我们打开“中国泥塑网”时,便可以看到绚丽多姿的泥塑产品正在进行当今较迅捷较远程的网上交易。据统计资料显示,近些年来仅泥塑产业一项就带动了宝鸡地区旅游等相关产业收入近千万元,当地村民把这项传统的民间工艺发展成为了六营村的主要致富手段。

  可喜消息的背后伴随着新的忧虑。市场经济挽救了民间艺术,同时也激励它发生新旧交替的巨变,这巨变会不会正是原始艺术特征的可悲的消弭过程的开始呢?我们如何才能尽可能长久地保持民间艺术的原汁原味呢?

  (摘编自《产业化经营让凤翔彩绘泥塑走向世界》)

  材料四:

  由于手工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所以手工工艺品大多都是以个人生产经营为主,生产规模相对较小。虽然有一部分的手工工艺品进入国际市场,但是我国手工艺品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是很成熟,其生产规模和经营手段的规模化、市场化以及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市场的竞争力也较低下。

  目前,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和形式严重的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实际,使得传统手工艺品逐渐萎缩。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审美越来越国际化、个性化、生活化,对那些造型老套、形象土气、材质普通、品相不佳的非遗手工产品提不起兴趣,这就倒逼手工艺术家们要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要融入现代审美情趣、融合当代流行工艺、融汇当下时尚元素,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而又爱不释手的好作品、好产品。

  (摘编自《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做出改变。

  B.手工艺术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手艺人在振兴传统民间手工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民间手工艺,首先要重视手艺人。

  C.材料三表明,市场经济不但可以挽救民间艺术,使其获得新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致富的新途径。

  D.手工工艺品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力,需要手工艺术家们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顶是( )(3分)

  A.由于手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所以需要走机械化生产道路,以增强生产效率。

  B.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的前提下,融入现代审美情趣后,创新的改变手工艺产品的使用功能,就能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的好产品。

  C.在市场经济的帮助下,民间艺术不但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还带动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市场经济对民间艺术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D. 中国的民间手工艺人,无论年龄大小,其自身都存在着的不足,导致了中国缺乏国际的民族工艺品牌。

  9.怎样才能让民间手工艺走出困境,传承并发扬光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7.A【解析】材料二中,原文是不能“轻率地改变”,选项中改成了“不能做改变”。

  8.D 【解析】A文中无依据,也不合理。B.材料二中为“创新不是告别传统的使用功能”C材料三中,市场经济挽救了民间艺术,但也带来了新的忧虑。

  9.政府加大保护力度和投入,建立保护基地,给予资金支持或提供交流机会。让民间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对接社会需求,增强其在现代社会的实用性。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融合,培育民族工艺品牌,重塑民族的工艺意象。传承“工匠精神”,让产品更有温度。顺应市场经济,实现手工艺的产业化经营。(1点1分,2点3分,3点4分。5点答其中任意4点得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題共4小題,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黄廉,字夷仲,洪州分宁人。第进士,历州县。熙宁初,或荐之王安石。安石与之言,问免役事,廉据旧法以对,甚悉。安石曰:“是必能办新法。”白神宗,召访时务,对曰:“陛下意在便民,法非不良也,而吏非其人。朝廷立法之意则一,而四方推奉,纷然不同,所以法行而民病,陛下不尽察也。河朔被水,陕西、齐、晋旱,淮、浙飞蝗,江南疫疠,陛下不尽知也。”帝即命廉体量振济东道,除司农丞。还报合旨,擢利州路转运判官,复丞司农。

  为监察御史里行,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河决曹村。受诏安抚京东,发廪振饥,远不能至者,分遣吏移给,择高地作舍以居民,流民过所毋征算,转行者赋粮,质私牛而与之钱,养男女弃于道者,丁壮则役其力,凡所活二十五万。

  相州狱起,邓温伯、上官均论其冤,得谴去,诏廉诘之,竟不能正。未几狱成,始悔之。加集质校理,提点河东刑狱。

  辽人求代北地,廉言:“分水画境,失中国险固,启豺狼心。”其后契丹果包取两不耕地,下临雁门,父老以为恨。王中正发西兵,用一而调二,转运使又附益之,廉曰:“民朘剥至骨,斟酌不乏兴,足矣!忍自竭根本邪?”即奏云:“师必无功,盍有以善其后?”既,大军溃归,中正嫁罪于转饷。廉诣上党对理,坐贬秩。

  元祐元年,召为户部郎中。明年,进为左司郎中,迁起居郎、集贤殿修撰、枢密都承旨。上官均论其往附蔡确为狱,改陕西都转运使。拜给事中,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黄廉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B.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C.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D.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里行,官名。唐代开始设置,宋沿袭。有监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皆非正官,也不规定员额。

  B.熙宁,同“神宗”一样同是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

  C.中国,是指中原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水、陕西)。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

  D.郎中,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黄廉认识精辟,理案效果欠佳。他对辽国人要求得到代北地区分析到位,因没能纠正相州的冤案,加之王中正将失败的罪名转嫁他而获罪贬官。

  B.黄廉恪尽职守,为官坚持原则。他担任监察御史里行时,评论王中正任职的事,皇帝没有听取他的意见,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C.黄廉办事灵活,生性宽厚仁慈。他在黄河曹村决口受灾后,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并能根据灾民具体情况灵活应对,使大量灾民存活下来。

  D.黄廉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他被王安石问及免役的事,用旧法对答。并上报神宗说新法不是不好,只是地方推行走样,让百姓深受其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熙宁初,或荐之王安石。安石与之言,问免役事,廉据旧法以对,甚悉。(5分)

  (2)质私牛而与之钱,养男女弃于道者,丁壮则役其力,凡所活二十五万。(5分)

  10.D (解析: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日:“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11.B (解析:熙宁是年号,神宗是庙号。)

  12.A (解析:原因错误,没能纠正相州的冤案没有贬官;中正嫁罪于转运粮饷的人,而未转嫁给黄廉。)

  13.(1)熙宁初年时,有人将他举荐给王安石。王安石跟他对话,问及免役法的事情,黄廉根据旧的法律来回答,答得很详尽。(评分细则:5分。关键词“或”“对”“悉”各1分,省略介词“于”1分,句意1分。字词落实,句子通顺,即可。)

  (2)私人抵押的牛要给他们钱,养活那些被抛弃在路上的男女孩子,年轻力壮的灾民则以工代赈,一共使25万灾民活下来。(评分细则:5分。关键词“质”、“役”、“活”、定语后置,各1分,句意2分。字词落实,句子通顺,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寄公度①

  宋·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此词作于作者因触犯当政者王安石而被撤职后。公度,作者朋友。②《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聊赠一枝春。’”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一个“雪满长安道”的日暮时分,看到花落燕飞,勾起了他对远在江南的友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B.本词上片写了残荷、落日、沧波、寒云等景物,勾勒出了一幅苍茫渺远的秋景图,营造出苍凉高远的意境。

  C. 词人登高见双燕高飞,恩爱甜蜜,以乐景衬哀情,双燕反衬自己爱人不在身边,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D.“浮生”两句运笔精巧,直抒胸臆,第二句又寓情于景,把词人此时的心绪准确地表达出来。“雪满长安道”,一方面点出地点,另一方面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答案:C,“背飞双燕”,燕子相背而飞,喻指自己与友人分离,天各一方,未涉及对爱人的思念。

  15. 词的较后两句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15.(1)这两句运用对写(或虚写、想象)的手法,想象朋友公度远在江南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自己,给自己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词人通过这幅想象的画面,来表现自己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3分)

  (2)这两句运用典故,借陆凯折梅题诗以寄范晔的故事,寄予了主人公和朋友之间真挚深切的感情。(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p#副标题#e#湖南省岳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参考答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云南遗存历史资料不足,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又被宋代划出国境之外造成的,免不了没有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历史记载,原本就只关注汉族中心区域的朝代更选、风云变幻,常常并不很留意隔山限水的边陲,所以在常见历史文献中,这一区域的记载总是显得 。特别是那些非汉族人的生活世界,除了好奇或者猎奇的“采风者”,或者奉命巡视边疆的官吏,偶尔写一些“竹枝词”,画一些“蛮夷图”之外,很少有人真的对它做过深入考察和仔细描述。

  可是随着西风东渐,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洋和东洋的学者 ,对中国学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关注重心与传统中国学者 。他们不仅对“中心”的汉族中国有别出心裁的解释,( );虽然对“主流”的儒家 地研究,但对“支脉”的佛教、道教、三夷教、天主教更有巨大的热情;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较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又被宋代划出国境之外,免不了没有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

  B.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不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

  C.一方面固然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又被宋代划出国境之外造成的,免不了没有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

  D.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造成的,不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较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而且“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也都兴趣盎然

  B.“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也都兴趣盎然

  C.也对“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

  D.对“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四分五裂 摩肩接踵 迥然不同 始终不渝

  B.支离破碎 摩肩接踵 大相径庭 始终不渝

  C.四分五裂 纷至沓来 迥然不同 一如既往

  D.支离破碎 纷至沓来 大相径庭 一如既往

  17.B 画线句子有三处错误。第一处是句式杂糅,“由造成的”,可以别掉“造成的”;第二处是语序不当,“而又被宋代划出国境之外”应改为“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第三处是否定不当,“免不了没有”改为“不免”。综合这几处错误,B项修改较准确。

  18.C 解析根据前面句子中的关联词语“不仅”与句子主语的关系,前后分句应该共用一个主语“他们”,所以排除AB两项;这里用关联词语“不仅…也”表并列关系,因此排除D项。

  19.D 解析“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四分五裂”,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修饰“记载”,用“支离破碎”合适。“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摩肩接踵”,形容人多拥挤。这里是指“西洋和东洋的学者”纷纷到来,并非人多拥挤,用“纷至沓来”合适。“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一点儿也不相同。“迥然不同”语意太重,而且二者之间并非完全不同。“一如既往”,完全跟过去一样。“始终不渝”,指感情,态度、信仰自始至终不改变。这里修饰“研究”,用“一如既往”合适。

  20. 一位大学生受邀回高中母校做报告,报告结束前说的话有几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5分)

  这次能拨冗回母校汇报我的学习和生活,不胜荣幸。在校史馆中我看到很多事业有成的校友忝列校史名人录,羡慕也惭愧。学生不才,有几幅墨宝奉送给校史馆,敬请惠存。今天有许多恩师在座,我来不及一一拜谢,另找时间光临府上,当面聆教。我的发言也许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20.拨冗改为应邀;忝列改为列入;墨宝改为作品;光临改为亲往;也许改为如果。

  21.描述下面这幅华君武先生漫画的内容,并说明其寓意。不过130字。(6分)

  21.(1)内容:漫画标题为“视死如归”;漫画左侧是一个骑着自行车横穿马路的男青年,面对疾驰而来的小汽车,无所谓地挥挥左手;(2分)而右侧的小汽车司机异常吃惊,吓得脑袋从前窗伸出来,紧急刹车才避免了撞飞青年的惨剧,后座的乘客也吓得睁大了眼睛。(2分)

  (2)寓意:要遵守交通规则,珍惜生命。(2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小诗,根据要求写作。

  风可以吹走 \ 一张 \ 无助的纸片 \ 却吹不走 \ 一只 \ 会飞的蝴蝶

  读了以上小诗,你有怎样的感想?请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2、解析:材料中的三个意象为风、无助的纸片、会飞的蝴蝶,把握三个意象之间的内在关系:风是施力者,纸片和蝴蝶是受力者,纸片与蝴蝶的区别在于:纸片单薄、苍白、脆弱、没有生命力,只能无助地被风吹走,成为被风随意摆布的对象;蝴蝶虽同样单薄、弱小,但它具有生命活力,拥有会飞的翅膀,能够在风中把持自己,摆脱风的控制。结合现实生活,联想三个意象背后的某种象征义或隐喻义。立意时可以以其中的一个意象为主,进行联想,但较好能将几个意象组合起来,根据彼此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整体联想,揭示某种生活道理。

  “风”——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影无踪,形态多样,变化莫测,是一种吹动他物的“外力”(有正面和负面之分)。正面是助力,可以用来喻指各种顺境、有利条件、好的社会风尚、风气等;负面是阻力,可以用来喻指各种逆境、不利条件、不良的社会思潮、歪风邪气等。面对好“风”,我们要学会顺风而行,如“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勇开风气之先”;面对坏“风”,我们要学会御(逆)风而行,如“任尔东西南北风”、“抵御歪风葆本色”,而不要“盲目跟风”、“顶风作案”、“尽出风头”。“风”也可以是中性的,如时尚、潮流,用好了造福人生,没用好危害社会。

  “无助的纸片”——一种常用的生活用品,轻飘,单薄,易碎,无生命,无思想,“无助”地被吹走的状态,容易让人想到没有思想活力、没有自控力、没有根基的人和事,只能在外力的作用下,孤立无助被动地任其摆布。如“无生命力的支撑,永远是被动的”、“不能自己给力,只能受制于人”、“不能自我主宰、只能被人主宰“、“无力者无位”、“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无助”一词,还可理解为没有外界资源、没有外界帮助,但主要应指没有精神内涵。

  “会飞的蝴蝶”——一种弱小的生命,同样是单薄,脆弱,但轻盈,灵动,有生命,有灵魂,有活力,特别是拥有一双翅膀,能够自由自在地飞翔,风来时它可以敛翅静待,可以震翅而息,也可以展翅而起,迎风飘舞,它可以在风中主宰自己,把持自己,展现自己。“会飞”的特技,让人想起那些有生气、有灵魂、有思想、有本领、有实力的人,他们能在各种外力(包括外界坏境、条件等)面前,能把持自己思想和灵魂,独立自主,特立独行,能掌控自己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不随波逐流等。如“有活力才有定力”、“在脆弱中走向坚韧靠的是生命活力”、“用灵魂(思想、智慧)主宰命运”、“自立者必自强”、“用实力证明自己的存在”、“练就一双过硬的翅膀”等。

  风、无助的纸片、会飞的蝴蝶三者之间的关系——风与纸、风与蝴蝶(外力与内力,客观与主观等)、纸与蝴蝶(被动与主动、消极与积极等),思考事物之间的前因后果、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等哲学关系,对材料的内在寓意进行整体把握,可以使立论更完备,说理更辩证,论述更严谨更深刻。就以上四个角度而言,单独从“风”的角度立意较难,容易犯以偏概全的毛病,侧重从“无助的纸片”或“会飞的蝴蝶”角度立意,必然要以“风”的作用为参照,如果丢掉了“风”的要素,也容易使议论失去依傍,而且“纸片”与“蝴蝶”之间也可以彼此对照,使论述更鲜明。其实,真正孤立地从一个意象的角度来写是不可取的,需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材料,才能使立意更准确。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