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学生写作文缺少思路,这个主要是因为初期写作的时候缺少系统性训练导致,毕竟写作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想要提升作文水平,肯定是要有方法的,下面伊顿教育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阅读范文+拆解
阅读范文大家都好理解,那么什么是拆解呢?
拆解:顾名思义就是按照文章的主体结构进行拆分,将文章划分段落,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关键词提取出来的意思,也可以顺带将文章中的好词好句摘抄。拆解的较后结果可以按照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也可以用大纲的形式呈现。
大家有没有觉得这种方式特别的熟悉?其实,这就是我们日常学习语文课文时经常采用的方式。
比如我们看到根据小学课文《桂林山水》进行拆解后绘制的思维导图,就可以很明显得看出作者从桂林的山和水两个方面进行了着重的描写,并且将桂林的山与水和其他地方进行了比较,突出了桂林的山“奇、秀、险”和水“静、清、绿”的特点。
同时,作者还由上至下对桂林山水的美景进行了描写:空中——山间——江上。
通过这样的拆解,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写作顺序,同时还能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想要突出的重点,就可以在写景类的文章中使用这样的写作方法和结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阅读并拆解范文的目的并非是对范文原文照抄,而是对范文的框架结构及写作手法进行借鉴。
二、日常练笔
作文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日常练笔必不可少。但程老师在这里所说的练笔并非那种动辄几百字的练笔,而是针对不同的主题进行拆分练笔。
我们日常所接触的文体基本上就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应用文等等,相对范围并不是很宽泛。以记叙文为例,主要描写的对象无非就是人、事、物三类,对于人该如何练笔呢?
对于人物描写,大家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在写作中大致需要注意的点如下图所示。
但对于本文所说的日常练笔,并非要把一个人的全部特征都要写出来,而是抓住一个人的某个方面或者几个人的同一方面进行描写。
例如:
1、邻居小王的描写:眼睛、鼻子等五官描写,动作描写(走路、说话等),语言描写等
2、年轻人的眼睛:观察A、B、C等人的眼睛进行描写或者与少儿、中年、老年人的眼睛进行对比描写。
当我们把作文练习分为若干小项进行练习的时候,整体难度会降低,耗费时间也会降低,同时对于练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和指向性也会相对比较明确。
三、框架搭建
当学生进行过一段时间素材练习之后,可以进行文章的框架搭建训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纲训练,以程老师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轮椅女孩607分考入大学,硬核的人生,背后隐藏了多少辛勤付出》为例:
文章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书写:
1、开篇先介绍人物徐瑞阳的大致情况以及她所患病症——脊髓型肌肉萎缩症的危害;
2、父母在徐瑞阳成长过程中的态度及对孩子的影响
3、徐瑞阳自身所付出的努力,及通过努力所收获到的成果
4、得出结论: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遇到挫折,较终结果不一样只是因为我们在遇到挫折后彼此之间的心态和后续的行为不一样所致。
当我们提前梳理好自己的思路,并且用导图的形式先搭建框架,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内容填充,整体的写作思路就会清晰,加之平常频繁进行练笔,所以对于每个小部分的写作自然也就会比较。
当每个小部分都写完之后,用恰当的话语将每个小内容之间进行连接就好了。
总结语:
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好的文章并非写出来的,而是修改出来的。
就像唐代诗人贾岛在写《寻隐者不遇》一诗时,就其中的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到底是“推”还是“敲”反复斟酌,一不留神冲撞了韩愈的车驾。当贾岛道明原因之后,两人开始就“推”、“敲”二字进行讨论,较后一致认为“敲”比“推”好,不仅突出了夜晚的宁静,而且还反应出访客对主人的尊敬。
“推敲”一事不仅让贾岛和韩愈成为了好朋友,传为一段佳话,更成为了写作过程中对于一些细节问题思考的代名词。
很多学生,甚至很多成人之所以写出来的文章并不能令人满意,主要原因就是把写作当成一项任务,,当成一种负担,写完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再也不想看自己写的内容。
如果我们在写完文章之后,可以通读一遍,并对其中不通顺的地方进行修改,或对文章中冗余的部分进行删减,就有可能成为一篇佳作。长此以往,写作水平就会得到稳步提升。
写作其实很简单,但是想要写好并不容易,只有勤于动笔,勤于思考,勤于总结,才会很快提升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