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的《经典咏流传》又一次将经典刷新,沉浸在古人的诗词之美当中,同时也感叹中华文化的西安伊顿精深,一句“春江花月夜”仿佛道尽了我们的盛世时代,“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刷屏,而赋予它新的生命的却是一位其貌不扬,默默无闻的支教老师梁俊还有他身后的二十余位乌蒙山下的孩子们。
学生代表梁越群初一开口,其清澈的瞳孔与嗓音就俘获了在场及屏幕前的每一个人,而之相对的梁俊的声音略带沧桑,又尽显朴实,配合起来竟也恰到好处,别有一番风味。随之鱼贯而入的孩子们的合唱更是将一首简单质朴又寓意深远的歌推向高潮,天籁之声,如此而已。
说起教孩子们唱这首诗的初衷,梁俊老师是这么说的:
“我也是一样的从山里出来的,也不是较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较好的那一个,就像潮湿的角落那些苔,人们看不见,但是它们如果被显微镜放大出来,它们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这首诗歌的意义就是:找到一些生命的价值,我觉得这个比我们的外表重要。”
也许正是这份感同身受,梁俊在两年的支教生涯中,前后教了孩子们大概一百多首的古诗,其中有一半都谱成了曲。而他本人在上山当支教老师前,不但没有教书经历,也不会写曲,他只是凭借着一颗教书育人的心,不断地拿着古诗和琴做着尝试,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既赢得了孩子的喜欢,也将古诗以音乐的形式继承与传扬开来。
他的这种尝试,无疑是成功的,也恰如鉴赏团老师所言,是清新且本真的。让孩子们从小就感知平凡而卓越,让他们坚信,自己终有整天也会像诗中的牡丹一样,勇敢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