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考生可能没有听过高考志愿填报的“大小年”,但细心的家长们还是会注意到的,那么什么是“大小年”现象呢?下面伊顿教育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这一现象的相关分析,考生们可以了解一下,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距离2018年高考还有14天的时间,学生都在紧张的备考中,考完之后就是志愿填报的问题,高考志愿填报可能会出现“大小年”现象,这个现象的出现多是某些学校的报考人数不稳定,起伏较大的原因,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以及要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呢?
“大小年”现象形成
高校招生中,存在一种所谓“大小年”的现象,通俗地理解就是某所或某些学校的报考人数不稳定,出现了录取分数线水平起伏较大的现象。某一年某省填报该校的人数比招生计划数高出许多倍,导致当年的录取投档线被抬得很高,这一年称之为大年。
由于上一年投档线高,竞争异常激烈,使得来年许多考生望而却步,不敢再报考该校了,结果是参与竞争的人少,投档分数线相应就降下来,我们将其称之为小年。
再下一年的考生看到头一年的投档线不高,于是又扎堆报考。如此循环,报考人数和投档线出现波动,就形成了所谓的“大小年”现象。
出现大小年的学校一般都是考生比较向往的学校,这从其每年的高考录取分中便可看得出来。不是每所学校都会有大小年现象,同一所高校在某省市可能有大小年现象,但在另一些省市就未必有大小年现象。
造成“大小年”的部分原因
由于家长和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候,只能参照高校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特别是上一年在当地的分数线。根据考生普遍的报考心理,如果上一年某高校录取分数特别高,当年考生就会因为担心录取难度增大而改报其他学校,从而导致该校报考人数减少,分数线降低;反之,下一年的考生又会争相填报,抬高其录取分数线。这就形成高校录取的大小年现象。
招生计划的变化也可能引起大小年现象:当招生计划发生相对去年有增加时候,考生认为人数增加,进入这个学校的机会大了。于是,报考的人数增加,形成大年。
院校招生人数过少:对于招生计划人数过少的院校,比较容易发生波动。
“大小年”现象下报考注意事项
大小年现象并非特别明显或者规律,它具有很强的偶然性。如果考生能够正确把握大小年现象,找出规律,就可以在志愿填报中避开高峰(大年),寻找低谷(小年),增加被录取的几率。考生对于某校是否存在这种想象,应当综合考虑,不要轻易相信小道消息。
1.高校录取过程中是否存在大小年现象,需要考生结合往年录取信息,并综合学校多方情况判定,地理位置、学校改名、院校升级、招生计划变化等都会成为影响高校录取走势的因素。
2.如果能够基本确定高校录取的大小年走势,那么考生就应该对大年和小年,确定不同的报考策略。遭遇高校录取大年时,应该审时度势,确定自己的报考行为:即至少利用三年以上的学校录取信息,确定学校的录取位次和分数曲线变化,避开“大年”,找准“小年”使自己能够顺利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