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大多数的高考生都有学校梦,越来越多的高考生都想要进入学校就读,因为学校带来的不止一纸文凭这么简单,更多的是思想境界和眼界。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受到很多同学的青睐,该校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不过从去年开始接受本科生,整体的教育水平是高的,考生可以考虑!
▌4个学院7个招生
中国社科大2017年首届本科招生,迎来392名本科生。本科新生中男生191人、女生201人,男女比例基本呈现1:1。2017开放本科招生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经济学院、国际关系学院4个学院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招生120人,占本科新生将近1/3。
中国社科大本科在4个学院、7个招收新生。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学院开设汉语言文学;经济学院开设经济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关系学院开设英语(国际经济、政治方向)。
办学特色
“师徒制”的指导模式
“师徒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多年探索不断完善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社科大本科教育将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设立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师由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内外的学者担任,每位导师指导2-5名学生。导师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对学生进行学科方面的指导,更对学生进行追求科学、严谨求学等方面的言传身教。
中国社科大实施特聘首席教授制、特聘讲席教授制、课程主讲教授制、讲座教师制等师资建设制度,聘请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教授、长江学者、教学教育、“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千人计划”人选、国内外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等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师徒制”提供支持。同时,中国社科大聘任的教师投入到教学,负责通识课程、课程和课程的讲授,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好的教育。
“本- 硕- 博”一体化培养
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层次哲学社会科学后备人才,中国社科大将在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基础学科、符合战略发展的重点学科中,陆续开展连续培养,进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
一体化培养有重点、多层次,不仅为学生提供扎实连续的学习机会,还将缩短获得学位的周期。在经过2-3年的本科学习基础上,的学生可以选择申请继续深造。
国际化的教育视野
中国社科大注重通过国际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及对外交流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交流合作遍及世界100多个和地区,签署了160多个机构间合作协议,合作伙伴涵盖各国的科学院、大学、智库、政府部门及国际组织,形成了一个覆盖完整的高层次交流合作网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与美国、英国等十几个、港澳台地区多所大学及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中国社科大在此基础上,深化本科生的联合培养、双联学位、海外学习等形式,在经过2-3年本科校内学习基础上,的在校生可选择海外学习途径,继续攻读学位。同时中国社科大也将大力引进国际学术资源,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多元教育。
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
兼任学生导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承担大量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有关部门提出或委托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研究任务、个人的独立研究。这些丰富的学术资源及社会实践资源,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中国社科大将为本科生提供科研机会,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纳入到日常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中,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和导师的科研活动,通过实践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方法,接触学科领域前沿内容。
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中国社科大除强调基础学科学习外,还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优势,注重通过整合、设立交叉,增加大学设置的综合性。
中国社科大给予拔尖学生转的自由度。在管理制度上为学生提供有序转调的机会,以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激发学习兴趣。
为高质量实施课堂教学和科研教学,釆用精英教育模式,进行小班教学,每班级人数稳定在15-30人左右。此外,根据各院系的差异化培养要求,授课还采取大型综合课、系列化小型独立课、研讨课、长学时课、短学时课、结合科研的多种形式的研讨课等。
奖助学金助力
中国社科大创新培养机制,调动、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构建完善的奖学金体系和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基于奖优、助困、激励原则,增强奖励资助育人水平,完善奖励资助管理制度,提升奖励资助服务质量,设立新生奖学金(校长特别荣誉奖、校长特等奖、校长奖学金、新生奖)、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学生奖学金,对新生和在校生进行奖励。对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的帮助。
师资力量
中国社科大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副研究员、学科带头人,及国内外教授、长江学者、教学教育、“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千人计划”人选、国内外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本科生的教学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曾集聚了郭沫若、范文澜、陈垣、潘梓年、金岳霖、陈翰笙、郑振铎、吕振羽、侯外庐、吕叔湘、冯至、尹达、于光远、孙冶方、许涤新、钱俊瑞、丁声树、夏鼐、何其芳、刘大年、顾颉刚、俞平伯、罗尔纲、贺麟、钱锺书、宦乡、张友渔、徐梵澄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
现有科研人员3000余人,其中高级人员1600余人。学部委员61人、荣誉学部委员133人;研究员646人,副研究员707人;学科带头人381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的人选31人;享受政府特别津贴人员1600余人。
社科院研究生院现有博士生导师607名、硕士生导师90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