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好在哪里?第三、四句能交换位置吗?
大白 2020-11-20 10:48:58

  在古诗词的学习道路上,大家知道哪些趣闻轶事呢?是李白偶遇老婆婆铁杵磨针,还是登黄鹤楼不敢写诗,直言“崔颢题诗在上头”?还是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抑或是白居易“居京大不易”的科考事件?其实唐代诗人贾岛也曾留下许多趣事,例如“推敲”一词便是由他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而来。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寻访隐士所发生的奇遇吧!

  《寻隐者不遇》是采用问答形式。一问三答。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我们知道“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一般布局时,都要注重一下文章的“起、承、转、合”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是用问起。直接发问。寻隐者历尽千辛万苦寻访世外高人,终于见到古松参天之下,有一个童子,寻隐者欣喜若狂。终于看到希望。这“松”字,暗含隐者风骨,更多的是作者的钦慕之情。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是承接上句问而做出的简洁回答。我的师傅采药去了。这就令寻隐者有一种扑空的感觉,而采药更增添了神秘色彩,这是什么样的仙山令人遐想。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这是转。当寻隐者失望之时,童子的回答又使人看到了希望,我师傅没远走,就在这山中了。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这是合。结句点题,扣住题目“寻隐者不遇”。较后一句又使寻隐者感到一片茫然。又不知到哪里去找了。希望又一次落空。这样布局巧妙,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如果三、四句颠倒,不太符合逻辑推理。本来慕名者也是寻隐者满怀希望而来,第二的回答已令寻隐者失望,但如果说出云深不知处,那么人们自然会想到,这位高人是云游四海去了,无法找到了。这就如同一盆冷水泼下。让人绝望。这也不符合童子的朴实单纯的品性。“只在此山中”。放到较后,这样可见这童子在故弄玄虚,他的师傅出去,应该是有所交代的。让人感到童子的虚伪。这境界全变,人性扭曲。高人也因此抹黑。而原诗,“只在此山中”给人希望。“云深不知处”。则烘托山深,更衬托高人居处。情、景交融。大繁至简。这也是贾岛高明之处。再则三、四句颠倒,也不符合诗的韵律要求,出现落韵现象,本来好好的诗,变成一首打油诗。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