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唐代的时候,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展示当时人民生活面貌的古诗词。而诗圣杜甫“三吏三别”之中的《石壕吏》广为人知,深刻地揭示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战乱时期百姓的艰苦;后来白居易所作的《卖炭翁》更是将贫苦阶层的劳动人民生活的不易刻画得淋漓尽致。下面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这两首诗描述的内容以及分别表达的主旨思想,来看看究竟哪一首诗更好吧。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诗作描写了一位老者整年在山里伐薪烧炭,卖炭所得只能维持衣上衣衫和入口的粮食,过着饥塞交迫的生活。虽然身上衣衫单薄,却希望天气冷些,所烧之炭可以多卖一些钱。当天气寒冷,下了一尺来厚大雪的时侯,老翁装了满满一车炭,用牛拉着到城里去卖。可是却被宫里的太监和帮凶口称皇上的旨意,强行拉走征用了。一千多斤炭,只给了半匹红丝和一丈绫充作炭钱。
诗作揭露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欺压百姓的丑恶嘴脸,和平民百姓在统治阶级的压榨下,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的社会现状。
《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三吏之一。诗作描写了诗人在石壕村夜宿时的所见所闻。半夜,官兵到村里抓人以补充兵员的不足。家里仅剩的一个老男人只得翻墙逃走。而这家人的三个儿子都已被拉去打仗,二个儿子已经战死,活着的一个捎信回来报说了二个儿子战死的情况,而官兵们仍恶狠狠地要抓人。无奈老妇只能请官兵把她抓去给官兵做饭。
作品通过老妇的叙说,把官兵的凶恶、百姓的凄苦展现在读者面前。客观地描写出平民百姓被欺压被奴役,过着"出入无完裙"的悲惨生活。
《卖炭翁》和《石壕吏》,从战争与和平二个不同角度,描写了统治阶级视百姓为刍狗的丑恶嘴脸,揭露了平民百姓在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下,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悲惨生活的社会现状。二诗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并无高下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