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欢离合总无情”是宋朝末年一位词人写下的诗词。这首诗的背景是金人大举南侵,宋朝政权已经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时候所写。在这首词中作者用三种不同的意象展示了自己在少年,壮年以及垂暮之时的场景,也借此展示了的兴衰。那么这首词的全文内容是什么呢?展示了什么样的意境呢?四川秦学网小编帮助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这首词的意象是什么呢?听雨、歌楼、红烛罗帐、江云雁风、鬓发,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是融情于景的“境”,“境”背后要表达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就是“意”。
词中的境:
我曾经在写这首词赏析时说,蒋捷的人生经历了三场雨,分别是少年、壮年、老年(而今),那么我们看这首词,“境”就是少年时的歌楼、红烛罗帐;中年时的客舟、江云西风;老年时的僧庐、鬓发和阶前点滴,字面描绘的东西加起来,就是境,是作者呈现出来的画面。
词中的意:
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首写景的词,那就只有境,没有意,但蒋捷不可能平白无故写一场雨,好的文学作品,都是由心而发,心念所至,下笔成文,所以蒋捷的“意”是什么呢?
少年时的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是一副青春的画卷,但其存在的目的是反衬后文的凄凉;壮年时的孤身漂泊,用一个断字,串联起江、云、雁、西风,其中的意象是什么?是孤独、是悔恨、是萧瑟!转眼到了老年,先给读者一副自画像:鬓已星星也,独自听雨。读者只要读到这一句,想到那个画面,不需要更多语言,自然就孤寂凄凉了。较后两句是无可奈何,“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总结了听雨的一生。
蒋捷在写下这首词后没几年,宋朝就灭亡了,蒋捷用听雨写了自己的一生,实际上也是写了的命运,由兴盛到衰亡。自己一生在战乱中颠沛流离、也一直饱经忧患直至灭亡。
刘禹锡和司空图曾经提出过象外之象、境外之境的理论,从蒋捷这首词看到整个时代的背景,就是象外之象,境外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