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朝代的更迭中,有前仆后继,为理想和信念而献身的仁人志士,自然也就留下了无数的爱国诗篇。从屈原的《离骚》到竹林七子的诗篇再到唐朝杜甫的《三里三别》,宋朝时期,更是涌现了无数的爱国诗人。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看看这首诗爱国诗篇较让人动容的地方是哪里。更多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四川秦学网。
先看诗人写下这首诗的背景。公元696年,契丹王李尽忠、孙万荣叛变,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参谋军事。武攸宜轻率少谋,出师不利,致使前军覆没。陈子昂满怀热忱,向武攸宜进谏,并愿“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但武攸宜以其“素是书生,谢而不纳。”几天之后,他忍不住再次进谏,武攸宜一怒将他贬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报国无门,此时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
再看这首诗的形式。这首诗属于“骚体”,源自《楚辞·远游(一)》“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作者联系自己的身世背景,使这首诗意境更加苍茫遒劲。整首诗是诗人心声的自然流露,不讲求形式,没有羁绊束缚,却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前两句两个“不见”暗示了环境,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一望无际的旷野之上仅仅矗立着一座幽州台,点缀幽州台的,是一片空旷与寂寥。
念天地之悠悠,一个念字表现出诗人思想的深邃,他一边眺望望一边思考。这个悠悠可以是诗人看到的空间上的辽阔高远,既有空间上的,也有时间上的,那是历史久远以来赋予幽州台的一种沧桑。此情此景,诗人心中的情感得到了释放,于是泪水流了下来。
诗人写这首诗的正值人生的低谷,他可能有一点沮丧,但是没有颓废,他将自己的独孤寂寞之感、纵观古今历史的慷慨之情,化成了一副天高地阔、雄伟苍茫的意境,这不是一个人的呐喊,而是古往今来无数怀才不遇之人的肺腑之声。所以千百年后读来依然悲壮,依然富有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