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什么深意?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哲理?在宋明时期,很多古诗以说理为主,的程朱理学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朱熹作为的教育家、理学家,先后在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讲学,不少学子自发聚集在一起,场面宏大。而他所作的诗,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且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小编就以他的《观书有感》为例,和大家聊一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人描绘了一幅画面,讲了池水清澈,灵动的原因。半亩见方的池塘,像一面镜子,清澈透明,天光,云影在水面上跳跃,池塘里的水为何如此明亮?因为有源头的清泉,连续不断的流来。用生活中池水常清的现象,生动形象地说明坚持读书的重要性,人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加深的过程,只有沉浸书香,天天精进,才能思维活跃,思想长新。读书能让我们齿颊生香,如果三天不读书,不思考,就变得俗气了。诗中的“渠”,是他的意思。读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次日中流自在行。
只有蓄积深厚,才能厚积薄发。朦艟mengchong,是指一种很大的战船。水浅时,大船推移不动,一旦春水勃发,就能自由自在的航行,比喻治学,只有积累深厚,写文章,做事才能运用自如,游刃有余。看看哪一位成功者,不是博闻强记的结果。庄子在《逍遥游》中,也写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要想有大的作为,就要有丰厚的积累。
结束语:朱熹在《春日》中写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生长在长江以南的南宋,一生未至山东孔子的故乡。所以《春日》也是写读书感受的,喻指,只有读圣人之书,读经典,才能见到无边光景。解决了读什么书的问题。上面说的两首,阐明了学习新知识和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揭示了只有积累深厚,才能拥有大格局的原因。朱熹强调读书要循序渐进,讲究精读,强调涵咏,正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