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描述的是诗人远方旅游,思念家乡的情绪。但是在这一句诗中,一扫离别愁绪,从眼前景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豪情万丈、大气磅礴。那么我们在批评史的学习中如何把玩比较的诗句呢?今天小编就以这首诗为例,来和大家聊一聊如果在试卷中遇到这种需要欣赏诗句的题目,如何做。同学们除了关注赏析内容,还要记得其中的逻辑联系。相信对于同学们之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的是李白乘坐江船出蜀之时沿途欣赏到的壮丽景色。坐在江船之上,看着两岸青山相对而出,浪漫飘逸的李白早已感受到庄严与静穆之美。经过荆门一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从高耸巍峨的群山相绕,到辽阔无边的平原相随,奔腾的长江之水仿佛一下子涌入了广袤辽阔的荒原之中。李白地把握住了这种视觉的变换和意境的开合,极具有艺术的张力和感染力。
首先,在艺术手法上,化静为动,写出了视觉转换之中山水的灵动之美和壮阔之美。群山耸立,本来是静穆凝固之景。在李白的笔下,却似一个有情之人,与广阔的平原相伴相随,一起消失在江水的尽头。
其次,炼字精炼,诗中有画,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随”字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尽”字写尽了山川的壮丽和辽阔;“入”字突出了长江之水的磅礴与浩荡。整体上,犹如一幅李白出蜀山水图,景色随着江船的流动而转换,写尽了江水的气势与江山的壮丽。
再次,意境上大开大合,传达出诗人内心的豪迈与心胸的广阔,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留恋和对未来的向往。也只有像李白这种浪漫而不失豪放之人,才能写出如此大开大合之意境。此次李白出蜀离乡,抱着满腔抱负,对未来充满了向往与信心。
较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并不停留在山河壮丽的景色之上,还有天地寂寥、人生辽阔的哲理韵味。我们很多人究其一生,会面临无数境遇,或顺遂,或坎坷。但不管身处何种境地,我们都不能丢失内心的这股豪迈之气。
有了这股豪迈之气,成长过,蜕变过,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背后蕴含的艺术魅力和哲理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