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语言用语习惯也经历了许多改变。因此学习古文时难免会感觉到吃力。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多查阅资料,翻开字典,或者请教老师。不能偏信百度或者网上的纷杂信息。《论语》作为儒家经典,需要我们反复阅读,认真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融会贯通。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是《论语》中的前三句以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前后之间的联系,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明白如话,似乎不难解,较难的是“说“字,但学过高中语文的,都知道,这是一个通假字,通“悦”,是愉悦快乐的意思。不过,这句话较难解的却是“时”与“习”字,因为它们的多义性,造成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时”,朱熹的《论语集注》将其解释为“时常”,不过,杨伯峻先生认为,“时”在周秦时是用作副词,意为“在适当的时候”,如”斧斤以时入山林”,朱熹是以后代的词义来解古书。“习”,一般解为复习,温习,但“习"还有实习,演习的意思。很少有人会把复习当作快乐的事,杨伯峻先生认为这里解释为实习更准确。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了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实习它,不也很快乐吗?实习是对所学的验证,所以得到验证,自然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重点在于朋的解释,旧注:“同门曰朋”,即同学才是朋,不是随便一个人都叫朋。“有朋”古本作“友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友朋,朋友,都是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 [yùn],怨恨。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明白了这三句话的意思 ,再思考这三句话的逻辑关系。所学得到实习,所以很高兴,有朋友来,所以很高兴,为什么?因为朋友是志同道合的人,他了解你的所学,即使你学习的东西不能在这个世界上实践,但是,有人理解你,这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 。但是,如果没有人理解你呢?那你也不要心存怨恨,这样才算一个真正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