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白居易《夜雪》中寄托了怎样的感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小新 2019-01-09 09:56:29

  季节已经渐入隆冬,天气严寒,每当这个时候,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就已经知晓一个事情,那就是新年快要到了。这个时候,大家都在努力地工作,认真地总结今年的收获,展望着新年的未来。在诗人的眼里,这样的景象也许就是年关之前的一种准备活动,等着迎接新年新气象。下面我们来看看白居易的《夜雪》,看看诗人是否也是如此地展望美景。

白居易《夜雪》中寄托了怎样的感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

  下雪的时候,总是悄声无息的。轻飘飘的雪花,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时候落了下来。如果下雪的时候是夜晚,人们第二天起来可能会收获惊喜,天地一片雪白,屋子街道都变得粉妆玉砌的。

  可是,雪在夜里是怎么积起来的?我们今天要讲的小诗会给你答案。在古往今来的咏雪诗中,这首小诗虽然看起来毫不起眼,却堪称咏雪诗中的佳作。较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夜雪很少被作为咏雪诗的题材。

  因为下雪时往往悄无声息,而雪自身又没有味道。人们在描写雪景的时候,往往会通过雪花的形状、颜色或者姿态进行描写。而且在夜里,人们的视觉也会受到限制,雪花的形状就更难捕捉了。

  而在《夜雪》这首诗里,白居易没有直接描写雪在夜里是如何落下来,积起来的,反而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夜雪给人们带来的感受。

  那是一个夜晚,白居易早早地入睡了。时至半夜,一阵寒意袭来,他醒了,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凉。

  时节已经悄悄地变化了,白居易抬头看到了窗户之后,他忽然发现,窗户外已经变得亮堂堂的。

  因为在夜里,雪积得越深,反射的光就越强,较后会照亮黑暗的夜晚。这就是这首诗的第二句“复见窗户明”。

  在这个夜深人静的夜晚,白居易大概也发现了,这整天晚上的雪,下得比往年都大一些。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院子里种的竹子都被雪压折了。在静悄悄的深夜里,竹子被压折的声音是那么明显,越发地显出了夜的幽静。

  这就是诗歌的较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有人说,白居易的这句结尾,可与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相媲美。

  这句结诗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静世界。

  然而,在这个结尾里,除了诗人对夜雪的感叹之外,我们似乎还能听出一丝与雪景无关的弦外之音。据历史记载,这首五绝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那年,白居易四十五岁。

  在写作这首诗的前一年,白居易刚刚才遭遇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重大变故。他本想奏请皇上抓捕刺杀宰相的凶手,却不料,被当今皇上以“越职奏事”的名义贬黜到了当时的江州。然而,几乎人都知道,这仅仅是个借口。

  白居易真正被贬黜的原因,还是在于他常年写诗针砭时政,替百姓发声。这不仅得罪了权贵,甚至有时候得罪了皇帝。到了江州,白居易一开始担任江州刺史,而后又被继续降职,成为江州司马。

  司马这个职位仅仅有个官衔,有一些俸禄,却没有实权。这和白居易想要为人民做些好事的心愿违背冲突,他却无能为力。

  到了江州的第二年,某一个深夜里,白居易被夜雪惊醒,写下了这首小诗,也记录下了这首小诗的背后,他独身在外的孤寂与悲凉。

  在白居易的这首诗里,他没有直接描写雪景有多么优美,却是通过触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和听觉(折竹声)多个侧面表现了那一晚的雪势越来越大。诗歌当中处处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使得这首小诗清新脱俗,形象生动。同样,在我们写作文的时候,有些我们无法直接表现的景物、情景,我们也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使得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