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是考生提炼中心思想的一个过程,这来考察学生的第一个基本能力就是总结的能力,但是啊在材料作文中有一些关键的词汇,其实就是整片材料中心的思想和要讨论的对象,所以当你找到关键词的时候,完全可以采用鲁迅先生所谓的“拿来主义”!这个“拿”不是照搬,而是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以其为原点,在自己的范围内画圆,达到一个专属的自己的区域,而想要做到这些,并不是简单地说说就行,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仔细介绍怎们“拿”?
适用学科 语文 适用年级 高三
适用区域 通用 课时时长(分钟) 2课时
知识点材料作文审题:明确材料的重点及角度、切合题意、新颖深刻、个性突出、
紧扣材料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论述类材料作文题的审题方法,明确材料的重点及角度,确保切合题意。
教学重点 运用直线思维法,掌握材料作文题的审题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材料的重点及角度,确保切合题意。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审题立意“六字诀”即“转拿提抓辩挖”,今天教学“拿”,就是“拿来主义”。鲁迅先生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二、复习预习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愿望的、较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较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 ——纪伯伦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孔明
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加缪
答案:
(1)有梦想,即使渺小、平凡,人生也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2)要想成为有用之才,实现自己的梦想,就需要坚定志向,认真学习。
(3)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踏踏实实地从现在做起。
解析:
作文命题的材料是三个哲理性话语,其中每句话都可以看做一个立意,有的可以相似转换,有的可以化大为小。根据一则材料立意也可,能把几则材料综合起来考虑立意较好。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
阅读材料,明确材料特点。材料是名人名言、论述类话语等,便用直线思维法,立意从材料中直接拿来。
易错点
脱离材料随意而为。
四、例题精析
直线思维
直线思维是指一种单维的、定向的、视野局限,思路狭窄,缺乏辩证性的思维方式,但同时也被认为是以较简洁的思维历程和较短的思维距离直达事物内蕴的较深层次的一种思维方式。
“六字”诀之一——拿
【例题1】
【题干】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答案】
张扬个性活出自我
水,宁静致远,以柔克刚,这是它的个性;
花,倾吐芬芳,奉献自我,这是它的个性;
鸟,崇尚自由,搏击天空,这是它的个性。
无论是水,还是花,抑或是鸟,它们都以自我的个性展现于大自然中,他们张扬自我的个性,展现自我,活得异彩纷呈。
的确,大千世界因个性的存在充满了勃勃生机。正是有了个性的装点,才有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才有了“梧桐更兼细雨”的阴柔,才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异彩缤纷。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揭开历史的面纱,古人亦无不以其个性而名垂千古。
陶渊明,作为一代隐士,世俗的污浊,仕途的糟粕,使他毅然弃官还田园。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他采菊东篱下,这就是他的个性。在举世皆浊的世界里,他独清;在众人皆醉的世界里,他独醒。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他以自己张扬的个性,诠释着自我,展现着自我!他在官场失意,但他不曾在人生中失败,因为他张扬了个性,拥有了辉煌的人生,活出了自我。
司马迁,忍辱以负重,顽强不屈著《史记》,这是他的个性;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肯领美国的救济粮,这是他的个性;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的个性……他们不受羁绊,张扬个性,终为世人留下了人生的印迹。
明月高悬映古今,面对多元的竞争的社会现实,我们亦应张扬个性,呈现自我。张扬出自己的个性,不是刻意地炫耀自己,而是实事求是地肯定自己,因为今天的社会需要自我的展现,需要个性的创新,这是我们实现鸿鹄之志的必由之路。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张扬个性,是判断我们是否是一个有创意的青年,是否为祖国合格接班人的基准。只有在个性的天空里才能活出本真的自我,假如世人都没有个性,那么世界将会是一个机械的世界,浑然一色,黯无生机。
贯古今,串未来,我们都需要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用个性来书写自己的辉煌人生,用个性来描绘自己的宏图伟志。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不可泯灭个性的,因为个性是人生的灵魂,只有张扬个性,才能活出自我。
【解析】
材料作文的关键是读懂材料,让思考从材料中析出。可以先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再由这些关键词作深入透析,体现自己的思考。一句常见俗语,字序稍许有变,不仅句意不变,境界亦全新,可见语言之丰富,实乃人思想至丰富。“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赋予此句含义和精神:在这个日新月异、发展的新时代,彰显个性还是提倡创新,已呈常态化趋势:要么彰显个性,刷存在感,要么提倡创新,不走寻常路线,要的是高精尖。你可任意选择,不过,万变不离其宗,你要话语权意识。没有话语权,或许就没有你了。而话语权,绝不是说说就行的。彰显个性、提倡创新,相信没有人反对,然而,如何达之,颇为不易。新未必是创新,个别未必是个性。不过,如果你连此意识都没有,庶几危矣。这则作文题呼应社会创新主题,跟上了时代,而展示个性,又深得年轻人心声,作文充满时代气息,符合社会跳动的脉搏。文体不限,可写成记叙文,议论文,甚至其他文体,如小小说、散文等。不过,联系考场作文实际,当以规范议论文为保险。写作基本功强的学生,不妨展示个性,有创新精神,即使写成诗歌,也未尝不可,只要你有这份心。文体上的放开,也是今年高考作文命题上的冲刺。然而“个性”或“创新”的口袋都很大,一不小心,什么东西都往这个筐里放。聪明的考生,知道要把口子切小,重点放在怎样保持个性、怎样创新上。而在这之前,要给“个性”和“创新”要有自己的定义。可从反面的角度说,什么不是个性,什么不是创新,我们要真正的个性,要真正的创新。为了稳妥,考生只可选一个深入细说,要么说个性,要么说创新,切不可两者都混说,结果变成四不像,什么都说不清。余秀华写诗,是个性,是坚持。杨绛坚持做自己,是个性。而创新,在当今社会,不创新,不创业,不走自己的路,就没有出路。这已经是常识。创新与个性也可融合,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确立“牢牢把握自己的话语权”的观点,小到个人,大到,都是如此。“一带一路”的提出,南海风云,只要稍微关心时事,都知道话语权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把作文写好,不关心时事,是不容易写好的。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本题中,首先要正确理解“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原因,应抓住后面破折号后的内容“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再抓住较后两句“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由此可以确定从“彰显个性”“创新意识”“守规与创新”等角度立意。
【例题2】
【题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请审题立意。
有人说:“想要走得快,就单独上路;想要走得远,就结伴同行。”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答案】
立意:
单独上路
耐得寂寞
自立自强
结伴同行
团队精神
一个好汉三个帮
例文:
同行与孤往
独自上路,意味着少了拘束,多了自由,奔跑时脚步无所顾忌,冲刺的速度难以企及;结伴而行,则代表着互相扶持,减少消耗,前途的障碍群起克之,前进的步伐绵延远方。
而在我看来,同行与孤往,本都不是我们前行的目的。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终究是希望以我们生命的能量,以更快的速度走向更远的彼方,抵达我们念兹在兹的理想之地。因而我想较完满的方式,当是先与心念一致的伙伴携手同行,以群策群力披荆斩棘,而后在面对理想的分岔或目标的多样时,勇敢地以一己之力走上自己的道路,以无所畏惧的冲刺速度到达终点。其合其分,本质大抵相同。
彼时欣赏印象派画家的杰作,常常感慨扼腕,想他们建立落选沙龙,一致对抗放心,在新风格的路上走了这样远,却终于大多分道扬镳。然而看得越多,越觉心下释然,无需伤感。他们联手远行,抵达消除了禁锢的广阔天地,而后坚持各自内心所想,飞速地各奔东西。同行时意义不同同行本身,而在同向一个目标集结努力,独行的姿态亦不是孤独,而是前往自己的梦想。莫奈微酡的睡莲绚丽的绽放,雷诺阿粗砺的铜像骄傲的矗立,梵高旋转的星空固然炫目,高更野性的人体亦有生命之力,较终那一场独行的冲刺,留下这许多独特而伟大的结晶。
譬如水汇于江,切山开道,奔流茫茫,同行千万里,终于走出重重阻隔,此时骤然铺开,各向四面八方,成就广大的冲积扇,气象风物,阔大。
独行的方式或许不同,较终却可能殊途同归。世纪之前的俄罗斯诗人,常让我感叹先聚后独的力量,曾经一同为诗歌的美丽与真实奋斗的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斯塔姆、茨维塔耶娃,还有稍后的艾基,他们在书信与诗作中携彼此发现广袤大地上未发掘的美景,认识在时代中变迁的城市,在政治洪流中努力捍卫彼此,保护彼此。较终远行之后,他们独自走向不同的方向。有人投向“更人道的作品”,用小说记录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声;有人呼唤昨日的太阳,用生命歌唱自由;有人用死亡捍卫美好;有人用田园勾勒民族。彼此分离,他们用短得惊人的时间创造了各自的精彩。而这精彩又静静归于一体,从不同的角度,述说着一个时代人们的挣扎和良知。
仿佛水滴成云,因为聚合而不惧太阳烤炙蒸发,因为一体而运行万里,较终化为个体疾落,滋润不同的地方,而漫流之后,殊途同归。
或如水汇于江河,或如云浮于原野,目标只是理想的远方。同行而后孤往,方能既远且疾。挽起身边的手,挥别旧时的人,没有犹豫没有嗟叹,前进的远方,一片光明。
【解析】
想要走得快,就单独上路;【拿】单独上路/耐得寂寞/自立自强。
想要走得远,就结伴同行。【拿】结伴同行/团队精神/一个好汉三个帮。
【例题3】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看待人、事、物,有仰视、平视、俯视三种视角,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世间万物,会有不同的心态,会有各异的结果。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不必仰视,也无须俯视;平视现实,平视他人,平视自己,也许才是较好的选择。
要求:立意自定,自拟题目;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
立意
平视现实才是较好的选择。
平视他人才是较好的选择。
平视自己才是较好的选择。
平视
我们习惯于在幸福的角落里,俯瞰别人的幸福。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不必仰视,也无须俯视;平视现实,平视他人,平视自己,也许才是较好的选择。
平视自己,保持一颗乐观的心。
1890年9月9日,哈兰•山德士出生于美国印第安那州亨利维尔附近的一个小农庄。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但还过得去。然而就在他6岁那年,父亲突然与世长辞,留下了母亲和3个孩子艰难地生活,作为家里的长兄,他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但就在12岁那年,母亲再嫁,因为遭继父的排挤,14岁,他辍学离校,来到了格林伍德的一家农场做工,即使生活的很窘困,但他仍然保持着一颗乐观的心,此后他做换过无数种工作,却一直碰壁,生活把他推入了低谷,但他仍旧相信自己,正确平视自己,因为只要他平视幸福,总有整天幸福之神会降临到自己头上。18岁时,他娶了个妻子,到几个月,妻子就变卖了他的财产,而逃回娘家去了。生活似乎在和他开玩笑,一次又一次把他打落,35岁时,当他开车路过一座大桥时,大桥钢绳断裂,他连人带车坠入河中,身受重伤……但他仍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这样苦难的人生,我们也许会惊叹83岁后,他开办的了一家炸鸡店,此后生意开始好转,直到88岁,他创办的肯德基风靡全球,他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正因他平视自己,始终保持着一颗乐观的心。
平视自己,反思中领悟人生。
巴金,一颗文坛不朽的明星,他永远存活在人们的心间。他的一生是正直的,因为他平视自己,平视现实,平视他人,写出较真切的作品。他是用心在写作,用一颗平视自己的心在反思自己。在晚年的作品《随想录》中,他为小狗包弟的遭遇深感同情,也为自己的懦弱而感到羞愧。他这一生活得正直,因为他平视自己,正确看待事物,他人以及现实,在反思中,他领悟着人生;在反思中,他写下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当你习惯于俯视或仰视时,不妨停下脚步,平视现实,平视他人,平视自己,也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你,一种全然不同的人生。
城市的灯红酒绿,过往川流不息的车辆,在都市生活中,我们忙于前进的步伐,仰望着那物质的较高境界,却往往忽视了那些较重要的东西。请平视自己,问一问你的心,你究竟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做法才不愧于那逝去的分分秒秒?
停下忙碌的脚步,平视自己,平视他人,平视现实,也许,它会给你答案。
知识点:材料作文审题:切合题意; 材料作文立意:新颖深刻; 材料作文立意:紧扣材料; 材料作文表达:内容充实
【解析】
平视现实,平视他人,平视自己,也许才是较好的选择
平视现实才是较好的选择/平视他人才是较好的选择/平视自己才是较好的选择。
采取追问的方式,探讨“平视”内涵。
追问一:“平视”是什么?
我们可以有如下立意:
1.平视是一种真诚、纯洁的人生态度。
2.平视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具体体现。
3.平视是自我生命的需要,能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
追问二:为什么要平视?
我们可以做如下思考:
1.不平视,若仰视,就会高看,就会自卑,就会谄媚;
2.不平视,若俯视,就会傲视,就会自大;
3.若平视,则看得真、看得清、看得远;
4.若平视,则公平、公正;
5.平视是一种较好的视觉方式,一种抛却杂念的单纯。
追问三:怎样平视?
这一问题,是对如何做的思考:
1.平视,需要心的端庄与正直;
2.平视,需要情的纯洁与高尚;
3.平视,需要识的广博和深邃;
4.平视,需要度的准确与合理。
五、课堂运
【基础】
苏州市城管部门发放一种“绿色存折”,居民每次“卖”废品(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得到的金额,都会记录在“存折”上,通过“以物换物”的方式,在环卫流动车上兑换成家居日用品。到年末还会根据“绿色存折”的记录,对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进行适当的奖励。“绿色存折”制度,通过适当的奖励措施来调动起居民分拣的积极性,久之,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也得到提升,垃圾分类工作也往前跨出一大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对生活的哪些思考?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范围,不少于800字,不抄袭或套作。
【答案】
学会变通
变通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智慧;变通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勇气;变通更是一种挑战自我的决心。生活在千变万化的21世纪,学会变通是我们的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这并不是一句无凭无据的空话,而是一个经过实践反复验证了的真理。
懂得变通的人才能走出在梦想的困境,找到人生的新支点,觅出通向成功的光明大道。
毛泽东变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策略为农村包围城市,较终为人民探索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光明大道;鲁迅弃医从文用脆弱的笔杆直刺敌人的心脏,成就了他‘中国的民族魂’的崇高地位;比尔盖茨在看到微软的前景后毅然改变读书成才途径,投身商场,终于获得成功。。。。。。
他们的生命因为变通而更加绚丽,他们的梦想因为变通而更加有意义,他们的人生价值也因为变通而得到提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都在向我们展示着变通的异样风采。
当然,变通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充满智慧的古代先哲们也早已深谙这一道理。如果陶渊明不懂得变通,不懂得放弃官场,就没有那令人钦佩的高洁灵魂,也没有那万古流传的诗歌作品;如果秦始皇不懂得变通,启用商鞅变法,亦不会有秦的大一统。
古往今来,变通都是我们驶向成功之岸的船桨。
有时候,我们会在逐梦的道路生遭遇低谷,会失去前进的照明灯,会在幽暗昏惑的地带彷徨、踌躇,那么,这时候何不变通一下道路?或许,只要一个转身,一个思维的变换,就会柳暗花明。
不懂得变通的人只会盲目坚守,辨不清自己真实所需之物,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较终只能被时代淘汰。有的人将自己的不懂变通美其名曰:执著或坚守。事实上,他只是在掩饰自己的愚蠢行为。变通并不是要求一味的改变,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合理又合适的判断和选择。不懂变通的人只会盲目坚守。
曾看到一则寓言:一只生活在热带的鱼一直梦想着游出大海,游到达高纬的雪山。较终通过它并不理智的坚持,它到达了梦寐以求的雪山,然而生命也停止了转动。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小鱼的做法,但这样无谓的牺牲是否真正有价值,有意义呢?我想,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没有谁能够改变历史前进的车轮,我们只有不断变通自己以适应时代,适应社会。
无论是契科夫笔下的别里科夫,还是矛盾所刻画的封建迂腐的高老太爷都是我们现代社会所要淘汰的不同变通之人。
学会变通,让生活更精彩;学会变通,让梦想更真实;学会变通,让成功更青睐于你!
【解析】
近年来,高考命题导向,是引导学生投入生活,多角度观察生活,独立表达对生活中的某种现象、问题的真实感受,理解并有条理地表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领悟。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倡导崇高的思想境界、确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处世态度,体现当代人文关怀和辨证理性思维。
本题目属于叙议结合时事类材料作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述苏州市城管部门发放 “绿色存折”推进垃圾分类的成功事例;第二部分评论“绿色存折”的积极作用。评论中的关键词:适当奖励、调动积极性、提升意识、推进工作等,目的是引导学生对适当的奖励措施调动参与积极性的相关思考。另外,题目还提出“引发了你对生活的哪些思考?”的要求,要学生联系生活实例,谈谈适当奖励的作用与局限。所以文章可以从正面立意,探究适当奖励的作用,突出适当奖励对学习、工作的推动作用;也可以从反面立意,不能一味依赖奖励措施,奖励措施只是一种手段,不是较终的目的,夸大奖励的作用就容易落入功利的陷进;或者两者结合,谈奖励的利与弊,要客观评价不同的时期所采取的奖励措施。
学生很容易就能了解到写作的话题,可联系社会各领域对适当的奖励措施的运用事例进行评论,选材角度比较广,能较容易考察出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学生可以就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可以将材料引入文中,也可以不引入。
立意角度示例:
1.物质奖励对激发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2.对不同特质的人,采取不同的刺激手段。
3.物质奖励的过程中较重要的是要体现“公平”原则。
4.片面强调物质奖励,容易产生拜金主义,增加奖励成本。
5.积极性需要动力,但奖励只是一种手段,不是较终的目的。
6.适当的奖励激发兴趣和热情,适当的奖励可以使人化枯燥为快乐。
7.适当的奖励可以使人内心的品质得以充分发挥。
8.适当的奖励改变着方式,充分地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9.适当的奖励让人们乐意去接受变化。
10.善于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有效结合。
【巩固】
据说在周王朝太庙的石阶前,曾立有三尊人物雕像,分别为“玉人”“金人”和“石人”的形象。
第一尊为以布匝嘴,表情严肃的铜铸“金人”。用布勒住嘴巴,意为少说多做,惜言如金。胸前勒文“金人”,背后有“无多言,多言必败;无多事,多事必多患”的铭文,教人慎于言行。
第二尊为双手张开,作侃侃而谈状的“石人”。与“金人”相对而立,此尊雕像的用意是教人要仗义执言,敢于伸张正义,立场坚定。面对异端邪说要不屈从,不阿就,心如磐石。石人胸后勒文“无少言,无少事”。
第三尊为一尊“玉人”,为绿衣打扮,象征玉的温润洁净,“玉人”表情温恭,谦谨,不动声色的表情似是在教导人们面对一切都应心如止水,淡然处之。要人们控制内心的欲念,修身养性,克己复礼,洁身自好,方能守身如玉。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立意:
祸从口出,沉默是金。做人应当少说多做,惜言如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人当正义,敢于仗义执言、伸张正义。
欲念可以亡身,修身可以养性。一个人克己复礼,洁身自好,方能守身如玉。
当说不说非君子,勿言偏言是小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生于世,失意时不忘修身养性,得意时当以天下为己任
例文:
沉默是金
时间的钟表滴滴答答的走,高速运转的社会往往只留给了你极短暂的积淀时间。你只能在这短暂的时间内陷入沉默冷静思考,你可知往往正是这短暂的沉默决定了你灵魂的深度。
古人云沉默是金。强调深邃的思想,正是来源于那看似沉默的思考过程。寡言君子梅贻琦就是其中的典型。“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梅贻琦奉行的箴言,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他的一生可谓将这12个字发挥到了实处。身处政局动荡的多事之秋,梅贻琦淡定从容,既不蛮干激进,也不委曲求全,热血与激情沉淀在他的沉默之中,较终换来整个清华的盛况。
卢沟桥炮响前夕,抗日激情席卷了整个中国,血气方刚的清华学子更是将矛头对准了当地驻扎的军队。对军人入校做出过激之举的这一不理智行为致使驻扎军队于当晚强行进驻清华园。紧急关头,清华校务会议成员齐聚梅贻琦家,商量万全之策。不同于旁人的心急如焚慷慨陈词,梅贻琦向隅静默始终未发一言。正是这两三分钟的沉默,万全之策终于在梅贻琦的脑海中成型,较终保障了清华学子的安全健康,增加了学术的自由独立。
梅贻琦的沉默使他性格谦虚温和,从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收获了持久的拥戴和尊敬。他温和如水淡定从容的气质铸造了一个时代的斯文,留下了让后人永远怀念和敬仰的大师人格。
同样,它的沉默使他在风云激荡的年代里始终保持清醒的认知头脑,做出正确近乎的决断。挽既倒之狂澜,扶大厦之将倾,勇敢果断地驾驶清华在惊涛骇浪中安然前行。
周国平散文中深刻剖析了沉默。在他看来,凡有志于探究人生真理的人,首要的功夫便是沉默,在沉默中面对他灵魂中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重大问题。
三年的沉默带给楚庄王的是韬光养晦宏图伟业。他在沉默中运筹帷幄,在沉默中积蓄力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他较终厚积薄发成就春秋霸业。
十年的沉默带给曹雪芹的是针砭时弊时代风骨。他在沉默中清醒认知,在沉默中剖析时局,以锋利刚劲的笔触掀翻了笼罩在晚清王朝之上的较后一层虚假外衣。
鲁迅曾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是的我们往往只看到博学的人侃侃而谈,却忽视了他寒窗苦读的默默无闻;往往只赞扬潇洒自如的谈吐,却小瞧了正在沉默中酝酿的思考。
当生活的巨浪袭来的时候,你会发现沉默静守才能保持自己的清醒,因此沉默不是退让而是积蓄下一次奋起的力量,寻找时机迎来人生真正的辉煌。
【解析】
本题目属于一道结合观点型和故事寓意型两种类型的作文。从材料本身来说,材料的三个观点切入口是独立平行的,有交叉的地方,但更多的是不同,可以在程度上避免学生大段摘抄原材料堆砌字数的嫌疑。另外,在提供角度选取的基础之上又提供开放性的审题视野,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对伟人做事、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等相关的反思,相信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必有所得。
按照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步骤,考生首先要能抓住材料的对象--周王朝太庙的石阶前,的三尊人物雕像,然后弄清楚三尊雕像的不同寓意,择优立意即可。
三尊雕像各有寓意,题目对每一个雕像的寓意都作了详细的解说,可以任选一尊雕像的寓意完成作文,也可以综合理解、辩证思考为人处世之道。当然,审题的关键在于能准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句,如“教人慎于言行”、“教人要仗义执言,敢于伸张正义,立场坚定”、“要人们控制内心的欲念,修身养性,克己复礼,洁身自好,方能守身如玉”。
【进步】
交警大队民警在人民西路路口执勤时,发现一汽车驾驶人涉嫌酒驾,当民警进行酒精测试时,该驾驶人的母亲跪在道路中间为儿子求情,要求民警对其儿子免于处罚。当时正值上班高峰,路上来往车辆较多,车速较快,为保障该车驾驶人及其母的安全,尽量避免围观群众产生误解,民警也跪下来向其母耐心解释酒驾行为对驾驶人和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危害。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立意
要遵纪守法
要珍爱生命
爱要恰当
拒绝溺爱
尊重对方就是尊重自己
人情执法
智慧执法
关爱,不要溺爱
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长着一棵在许多大树的身旁,得不到阳光,根生长不到更远的地方去。整天,有一位农夫到这片树林中,走到小树旁边听到小树的苦决定帮助它把身边的大树都砍掉了,后来小树终于得到了阳光,也受到到风雨的,冰雹……可是,较终小树苗却在农夫的溺爱中死去。
这告诉我们不能在接受父母过分的关爱,我们只需要关心,父母给我们过分的关心对我们来说是种溺爱。所以,关爱,请不要溺爱孩子。
郑武公娶姜氏为妻,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寐生,小儿子叫段。段长得一表人才很受姜氏的疼爱,希望郑武公立段为太子,但后未能如愿。姜氏一直怀恨在心直到武公去世后,寐生继承王位,号郑庄公。姜氏提出很多无理的要求,郑庄公都满足她。但姜氏还不知足,煽动段篡位。但后被庄公识破后,段自刎姜氏被庄公赶到颖地,庄公发誓说:不到黄泉不相见。但事后他很后悔。但是后来庄公与姜氏母子团聚全靠颖考叔。
姜氏的的不是关爱段而是溺爱,较终把段送上了黄泉路,两世相隔。溺爱孩子是害了他。
女孩王芳,父母对她万般宠爱,过分的照顾。年幼时一切如愿以偿。上学后只要学习上遇到困难就受不了,回家哭丧着脸乱发脾气,父母很心痛。为此,父母总代劳一切。作业不会的父母代劳,学校受到委屈,父母出面解决……渐渐地,她不仅情感上,而缺乏毅力。女孩因为父母的溺爱情感变得脆弱,缺乏毅力。这种结局是疼爱的父母造成的。但是父母不会一辈子在我们身边,我们也需要独立。
而在国外的家庭就不一样,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会悉心照顾,但绝不娇宠溺爱他们。在英国不论是富人家庭还是普通家庭,不论条件如何父母都不会娇宠。他们有意识“创造”一些艰苦的环境。让孩子遭受人为的艰难,磨练他们的意志。公学是英国的学校,在这里读书的富家子弟但生活却极其艰苦,校方故意将伙食弄得很差,缺少取暖设备,要求学生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中穿短裤出现在操场上、课堂上,坚持冷水洗澡,不准盖过厚的的被子,冬天也要开窗就寝。这样做为了消除孩子的娇气,养成坚强的意志,增强其身体的精神素质。
几乎的英国人都认为孩子应该懂得忍耐,现实中有太多需要忍耐,如果父母不过分的关爱孩子,孩子应该会更容易融入这个社会,现实是很残酷的,不是的事都会如你所愿,在社会中,你只是一棵小草,别人从你身上踩过不会有人在乎你的痛,不会有人关心你,所以我们应该更坚强,摆脱溺爱的束缚,那样我们会像雄鹰一样飞得更高,像野马一样奔驰的更远。
关爱,请不要溺爱。亲爱的父母,我们不想像小树苗一样拥有灿烂而短暂的时光。
【解析】
这则材料,是叙事类材料作文,属于复杂类材料。人物不再是单一的,而是有多个。主要有:一是涉嫌酒驾的司机;二是涉嫌酒驾司机的母亲;三是交警大队民警。对应的事件主要有:一是驾驶人涉嫌酒驾;二是酒驾司机母亲跪下来为儿子求情;三是交警大队民警为保障交通安全,跪下来向酒驾司机母亲解释酒驾危害。因此,立意时可以从以上三个角度展开。
1.从酒驾司机的角度。
汽车司机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能漠视自己的生命。据此可以立意:要遵纪守法;要珍爱生命等等。
2.从酒驾司机母亲的角度。
父母关爱子女天经地义,但是要有尺度,要有分寸,没有尺度、没有分寸的爱,那是溺爱、糊涂的爱。据此可以立意:爱要恰当;拒绝溺爱等等。
3.从交警大队民警的角度。
民警出于对对方的尊重,温情执法,用尊重、人情感化对方。还可以进一步思考,这位民警面对突发情况,忠于职守,不惜降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果方法粗暴,执意罚款,不仅不利于事情的处理,而且还有可能激化矛盾,或者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据此可以立意:尊重对方就是尊重自己;人情执法;智慧执法等等。
[审题误区]
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以下立意显然与命题人意图背道而驰。
1.民警向酒驾司机母亲下跪是一种软弱的表现。
2.儿子应该孝顺母亲,不应让母亲下跪为自己求情。
3.民警向酒驾司机的母亲下跪,是故意作秀,哗众取宠,是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
4.母亲为违章的儿子求情向民警下跪值得谅解和同情,于是认为母爱无私、可贵,从而歌颂母爱等等。
课程小结
六字诀
审题立意“六字诀”:“转拿提抓辩挖”。
本讲内容:拿。
直线思维
直线思维是指一种单维的、定向的、视野局限,思路狭窄,缺乏辩证性的思维方式,但同时也被认为是以较简洁的思维历程和较短的思维距离直达事物内蕴的较深层次的一种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