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速速来练手!
樱桃 2018-12-09 19:52:40

  其实多做学校的试题其实还是很有好处的,之所以能够成为学校其实还是有很多的优势和长处的,对于高三的学生们来说经常性练题还是很正常的现象,其实较主要的还是要找到具有针对性的试题以及我们相印方法才是较关键的,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的试题内容,希望小编的整理能够帮助到大家,来练手吧!

  小编分享:山东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速速来练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共福利支出有刚性特征,表现为公共福利支出规模在一个较长时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不依赖经济周期的变动。政府支出规模在经济衰退期扩张,在繁荣期却削减不多,导致政府支出呈长期向上趋势。福利刚性源于公众对公共福利的刚性依赖。民众期望公共福利越来越高,能升不能降,否则产生不满。

  福利刚性抑制了政府灵活调整支出结构、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的能力。当经济衰退和财政收入下降时,若政府不能削减福利支出,就只能通过加税、缩减公共投资支出或举债来维持。公共福利刚性的存在较终拖累经济增长,使政府陷入了“两难”:一方面,在财力不足时,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福利支出将抑制经济增长,从而抑制财政收入增长和公众长期福利的改善;举债则会加大陷入债务危机的风险,甚至破产或垮台。另一方面,若削减公共福利支出,则将引发公众不满,也可能导致政府垮台。此即西方经济学所谓的“公共福利陷阱”。

  都可能落入公共福利陷阱,而发展中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更易落入这个陷阱。

  一方面,发展中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是指人均而非绝大多数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少数人高收入或高收入,而多数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还有相当数量的人未摆脱贫困。主要是发展中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前,多为落后农业国,为摆脱普遍贫穷和实现追赶,不得不强调效率优先,收入差距扩大有必然性。

  另一方面,人均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不等于形成了不断扩大的稳定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扩大会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特征是:中等收入,价值观稳定,遵纪守法,努力向上,重视子女教育,希望社会稳定。庞大而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稳定器。若一个社会中多数人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甚至还有不少贫困者,社会就会不稳。

  在中等收入阶段,政府面临巨大考验。虽然和民众总体上不再贫穷(而是总体小康),但经济增长速度一般会降下来(因为原有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基数也大了),从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也会降下来。而此时社会矛盾却多发且激烈,民众在公共福利方面对政府有更多期望。但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公共收入增速则比以往更慢了。与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福利需求相比,政府财力处于不充分且不均衡的发展状态。政府为缓解社会矛盾,又需要特别关注民生,以致容易陷入“两难”,甚至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对发展中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中等收入陷阱”也是中等收入阶段的“公共福利陷阱”。

  (摘编自黄少安《加强公共福利预期管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共福利支出具有刚性特征,能升不能降,是因为公共福利的支出规模并不依赖于经济周期的变动。

  B.政府受公共福利的刚性存在的拖累常常陷入“两难”境地,经济受到影响,甚至会导致政府垮台。

  C.发展中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易落入公共福利陷阱,是因为还有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生活之中。

  D.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无法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福利需求,这是发展中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立足于公共福利刚性特征,重点剖析了发展中在中等收入阶段面临的困境。

  B.文章提出发展中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易入公共福利陷阱的观点,并阐述了其原因。

  C.文章谈到中等收入群体基本特征,是为了论证收入差距扩大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

  D.作者提出“公共福利陷阱”问题,为后文提出加强公共福利预期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社会财富极大地丰富,达到发达水平,就不会出现公共福利陷阱。

  B.如果政府加强了公共福利的预期管理,就不会轻易陷入“两难”境地,导致垮台。

  C.只有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缩小收入差距,才能规避公共福利陷阱。

  D.公共福利陷阱的存在启示我们:应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强社会稳定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34个鸡蛋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的交界。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

  可以想像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说:“这是李暖暖较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是土路,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很小的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孩子们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向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心疼了。我不到23岁的妹妹李暖暖,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一头自己较较喜欢的长头发。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在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

  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抱住了我。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子较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里较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较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

  “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她摇头,很坚决地摇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较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他。结果她就来了,但她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教室,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那么脏兮兮的……: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那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第整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直到有整天,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

  那天,她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哭……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是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临走,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B.文中用语言、肖像、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李暖暖的形象。故事结尾,她要父亲拿20万为她赎身,主要为了改变当地的教学条件。

  C.文章标题简洁醒目,吸引读者,“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谜底揭开,孩子们的行为感动了李暖暖,使她决心留下来。

  D.本文立意深刻,以小见大,现实性强。主要扣住当前青年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叛逆问题,也涉及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

  5.小说第5段写到了“我”去看李暖暖时的路途境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是怎样叙述李暖暖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3分)

  (一)文言文阅读1(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刘甲字师文,淳熙二年进士,累官至度支郎中。使金,至燕山。自绍兴后,凡出疆遇忌,俱辞设宴,皆不得免,秦桧所定也。九月三日,金宴甲,以宣仁圣烈后忌,辞。还除工部侍郎。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以甲知兴元府、利东安抚使。时蜀口出师败衄,金陷西和、成州,曦焚河池县。先是,曦已遣姚淮源献四州予金,金铸印立曦为蜀王。金人破大散关。甲告急于朝。乞下两宣抚司协力捍御。松谋遁,甲固留不可,遽以便宜檄甲兼沿边制置。曦遣后军统制王铖、准备将赵观以书致甲,甲援大义拒之。曦又遣其弟旼邀甲相见,甲叱而去之。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健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朝廷命吴总以杂学士知鄂州,多赐金钱,使招谕诸军为入蜀计。寻,安丙等诛曦。金进屯八里山,甲分兵进守诸关。潼川戍兵驻饶风以待之。金人知有备,引去。上念甲精忠,拜宝谟阁学士,踢衣带、鞍马。是岁,和议成,朝廷闻彭辂与丙不协,以书问甲,又俾嘱丙减汰兵卒勿过甚,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盖自杨辅召归,西边诸事,朝论多于甲取决。明年,命甲权四川制置司事。先是,大臣抚蜀者,诸将事之,有所谓互送礼,实贿赂也。甲下令首罢之。丙增多田税,甲命属吏讨论,由一府言之,岁减凡百六十万缗、米麦万七千石,边民感泣。嘉定七年,卒于官,年七十三,甲幼孤多难母病刲股以进生平常谓吾无他长唯足履实地昼所为夜必书之为文平淡有奏议十卷。理宗诏谥清惠。

  (选自《宋史·刘甲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幼孤多难/母病/刲股以进生/平常谓吾/无他长/唯足履实地/昼所为夜/必书之为文/平淡/有奏议十卷

  B.甲幼孤多难/母病/刲股以进生/平常谓/吾无他长/唯足履实地/昼所为/夜必书/之为文平淡/有奏议十卷

  C.甲幼孤多难/母病/刲股以进/生平常谓吾/无他长/唯足履实地/昼所为夜/必书之为文/平淡/有奏议十卷

  D.甲幼孤多难/母病/刲股以进/生平常谓/吾无他长/唯足履实地/昼所为/夜必书之/为文平淡/有奏议十卷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部,古代官署,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属六部之一。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B.拜,授予官职,与之意思相近的还有除、授等。擢、拔、陟指升官,贬、谪、左迁指贬官,兼、摄、领、权、行、署则指兼任或代任官职。

  C.“理宗”,庙号:我国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文中“淳熙”“绍兴”“嘉定”也是庙号。

  D.“清惠”,是刘甲去世后被赠的谥号。诸侯、大臣的谥号,一般是其死后由朝廷赐封;还有私谥,如陶渊明死后,他的朋友为他赠谥为“靖节先生”。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甲遵守法规,严于律己。刘甲出使金国,有整天,金国设宴款待他,那日恰逢宣仁圣烈皇后的忌日,他谨遵规定,没有赴宴。

  B.刘甲坚守正道,忠义可嘉。吴曦反叛后,想拉拢刘甲,先派部下威逼刘甲,后来又派弟弟诚邀见面,刘甲始终心系朝廷,不为所动。

  C.刘甲沐浴皇恩,深得信任。皇上因他精诚忠信,授他宝谟阁学士之职,并赏赐财物;在处理西部事务方面,朝廷的很多意见由他决定。

  D.刘甲治理地方,兴利除弊。在代理四川制度置司事期间,他不满当地的贿赂之风,废除了互送礼物的名目;他体恤民生,减轻百姓的田税。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5分)

  (2)以书问甲,又俾嘱丙减汰兵卒勿过甚,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5分)

  (二)文言文阅读2(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也。其先庆普,汉世传《礼》,世所谓庆氏学。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汉安帝时为侍中,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循少婴家难,流放海隅,吴平,乃还本郡。操尚高厉,童龀不群,言行进止,必以礼让,国相丁义请为五官掾。刺史嵇喜举秀才,除阳羡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较。后为武康今,俗多厚葬,及有拘忌,回避岁月,停丧不葬者,循皆禁焉。政教大行,邻城宗之。然无援于朝,久不进序。赵王伦篡位,转侍御史,辞疾去职。后除南中郎长史,不就,会逆贼李辰起兵江夏,征镇不能讨,皆望尘奔走。辰别帅石冰略有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冰大将抗宠有众数千,屯郡讲堂。循移檄干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与皆降,一郡悉平。循迎景还郡,即谢遣兵士,杜门不出,论功报赏,一无豫焉。及陈敏之乱,诈称诏书,以循为丹阳内史。循辞以脚疾,手不制笔,又服寒食散,露发袒身,示不可用,敏竟不敢逼。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惟循与吴郡朱诞不豫其事。及敏破,征东将军周馥上循领会稽相,寻除吴国内史,公车征贤良,皆不就。延尉张闿住在小市,将夺左右近宅以广其居,乃私作都门,早闭晏开,人多患之,论于州府,皆不见省。会循出,至破冈,连名诣循质之。循曰:“见张廷尉,当为言及之。”阁闻而遽毁其门,诣循致谢。其为世所敬服如此。陆机上疏.荐“徇可尚书郎”,徇不就。循有赢疾,而恭于接对;诏断宾客,其崇遇如此。疾渐笃,表乞骸骨,上还印绶,改授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帝临轩,遣使持节,加印绶。循虽口不能言,指麾左右,推去章服。车驾亲幸,执手流涕。太子亲临者三焉,往还皆拜,儒者以为荣。太兴二年卒,时年六十。

  (选自《晋书·贺循传》,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辰别帅石冰略有/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

  B.辰别帅石冰略/有/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

  C.辰别帅石冰略有/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

  D.辰别帅石冰略/有/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秀才”,又称“茂才”,指的人才,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汉代为了选拔人才,有察举制度,考察和推举人才。

  B.“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或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本文“公车”与《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用法相同。

  C.“印绶”,指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常用印绶来代指官职。

  D.“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作帝王的代称。类似还有“御驾”“尊驾”“皇舆”“千乘”“陛下”等。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循世胄高门,节操高尚。贺循祖先庆普、高祖庆纯都博学多才;贺循童年时,即异于常人,守礼仪、懂谦让,受到会稽国相丁义、刺史嵇喜的举荐。

  B.贺循宽宏仁义,言行以礼。贺循出任阳羡县令,他不求考绩优异。武康当地实行厚葬,遇有忌讳就停殡不葬,贺循到任后,移风易俗,加以禁止,邻近城邑也效法学习。

  C.贺循德量邃茂,为世所敬。廷尉张闿私造大门扩大居所,人们都很担心;后来贺循表示要过问此事,张闿深受触动,拆毁了大门并主动登门表达感激之情。

  D.贺循行为俗表,深受礼遇。贺循患病赢弱,司马睿便下令阻断宾客前去打扰他。后来他上表退休,皇上仍多次授官给他,并亲自探望,天下儒生引以为荣。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循移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与皆降,一郡悉平。(5分)

  (2)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惟循与吴郡朱诞不豫其事。(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游赏心亭

  王珪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王珪,北宋宰相、文学家。赏心亭:建康(今)名胜,北宋丁谓所建。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写原来的“六代豪繁春去也”,而今只剩下断壁残垣,一“空”字含有无限感慨,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无尽感怀涌上诗人心头。

  B.“城压沧波到海门”是从空间上写六朝古都,“压”写出了江城的险峻强固;“沧波”写出江水浩渺;“到海门”写出江水一泻千里。

  C.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暗示出诗人襟怀郁勃,举杯遣怀,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弥深。“来”、“入”两个动词写出江山奔赴的气势。

  D.“黄旗”“王气”是指帝王气象,诗人由耳边不对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王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

  16.诗中表达了哪些“怅然”之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小题1分)

  (1)《爱莲说》中“ ,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莲的高洁品质。

  (2)《陋室铭》一文中“ ,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用“ , ,”概括了齐王受蒙蔽的原因。

  (4)苏轼在《赤壁赋》中说,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应该“ ”,只有“ , ”的江风与明月才是可以自由享受的。

  (5)借古讽今是古人写文章时经常用到的方法,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卒章显志,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当朝的统治者。

  (6)荀子在《劝学》中,“ ”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 ”指出了螃蟹心意浮躁的表现。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网络并不是文学经典遭遇尴尬的 ,但网络 的癖性,确实将文学经典本来就脆弱的存在又推到了一个更加感伤的历史时空。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在精神需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统领群雄的放心性呢?这个问题本应该交给厚重的文学史去裁决,( )文学原来固有的对象(客观世界)和功能(审美教化)已经退化,文学经典名著的价值取向也不再显得那么冷艳而高傲了。“高处不胜寒”的姿态在百草丛生的网络文学社区里只剩下了没落后的哀怨和叹息, 的世界正在数字化媒介的包围中变成一个众声喧哗的群欢空间。文学经典名著,在平民起义般的网络革命中,露出无奈的眼神。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而且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专职作家大量“死亡”,网络写手 。一个高傲,一个时髦,文学经典名著遭遇时尚网络:一声叹息……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元凶巨恶 无所不至 孤芳自赏 水到渠成

  B.罪魁祸首 无孔不入 孤芳自赏 应运而生

  C.元凶巨恶 无所不至 顾影自怜 水到渠成

  D.罪魁祸首 无孔不入 顾影自怜 应运而生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较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放心”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B.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慢悠悠的“放心”的文学史来回答了。

  C.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放心”的文学史已经由不得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D.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已经由不得“放心”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较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学己不再是文学大帅们的专属品,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B.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指尖玩意,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专属品。

  C.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已不再是文学,而是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D.文学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

  21.下面是某高校广播站为前来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同学写的广播稿,其中有四处表述不规范,请找出其中四处并加以修改。(4分)

  亲爱的同学们:

  欢迎您莅临我校参加自主招生选拔考试,诸君的到来让我们荣幸。我校是百年学校,环境优美,三面环山,东面是美丽的海滨。自主招生考试期我校的功能教室(阅览室、实验室、小礼堂等)全都对外开放,学生会的志愿者们将会鼎力相助。希望您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4) 改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而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