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2018年江西省九校联考试语文试题!附带试题答案!
樱桃 2018-04-12 14:47:57

  对于考试来说学生们重要的法宝,对于我们来说也是重要的检测。 也是我们找出问题的机会。对于与我们来说还是的有需要的,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江西省2018届高三联合考试的相关语文试题,看看这套试题你能够找出哪些问题呢?以下是详细内容,更多先关资讯,请关注伊顿教育广西网站!

2018年江西省九校联考试语文试题!附带试题答案!

江西省九校2018届高三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

  分宜中学 玉山一中 临川一中

  南城一中 南康中学 高安中学

  彭泽一中 泰和中学 樟树中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选择题的答案应填在答题卷卷首相应的空格内,做在试题卷的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市的规模到底该多大

  李侠 缪秋民

  一个城市的规模通常是其历史自然演化的结果,即通过市场的作用较终形成资源承载量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城市达到较佳规模。这个过程较初是自生自发的自然选择结果,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城市的规模也开始日益受到政策引导的强烈影响。人类社会之所以会发展出城市,是因为城市更适合人类生存。这一切皆源于城市自身所具有的优势。首先,城市能够形成各种资源的集聚效应;其次,城市的市场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第三,城市能有效地降低信息的获取成本,有助于市场分工的细化与个体发展空间的拓展。对于很多人来说,城市是发展的孵化器、新观点的播种机,城市更是文明的载体,文明随着城市扩散。纵观世界,城市化不高的是无法成为文明与发达的。

  由于各个人口基数差异,以及地理空间的限制,城市的规模不能按照一个简单的比例一刀切,但是,在信息化时代,随着社会治理水平的稳步提升,治理半径随之扩大是必然趋势,支持城市规模扩大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香港、新加坡与东京都是很好的例子。造成中国主要城市目前发展规模受阻的原因有三:其一,采用计划经济模式控制的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群体的心理偏好与需求;其二,我国城市的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城市开发率不充分;其三,诸多政策壁垒严重制约了外来常住人口转为常住人口的数量,使得我国主要城市的规模难以达到理想状态。中国城市人口的统计,是以常住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为准的。#p#分页标题#e#

  城市规模达不到理想状态,导致的后果有二:首先是各种资源要素无法实现较优配置,造成资源的效率损失;其次是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不能较大限度上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使得城市集聚效应的优势丧失。在技术与人才日益一体化的今天,扩大城市规模,就是让城市生长。

  如何让城市达到合理规模?根据我国国情,完全放开城市规模,短期内会带来较大的社会震荡,不可取;仍沿用以往的严格计划模式,又会阻碍城市规模的合理发展。鉴于此,笔者认为中型政府模式既可以加速城市规模的合理发展,又不会带来太大的社会震荡与阻力。因此,以符合生态学为原则,适时增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人口流入的门槛,放开二线城市人口落户政策才是明智的决策。客观地说,人才的争夺将直接决定各区域未来在我国经济版图上的位置。所以,真正决定一座城市成功的因素是人,而非建筑。

  从战略布局上考虑,中国不但要有一大批大中型城市,更需要有几个级城市,以此带动整个的经济与社会实现均衡发展,级城市凭借其自身辐射力无形中成为其所在区域内较大的文明播种机与经济发展引擎。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11月,第15970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城市的规模通常是通过市场的作用和自生自发自然演化,较终形成资源承载量的合理配置而达到较佳。

  B.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城市是文明的载体,城市的规模取决于文明的扩散,城市化程度高才算是发达。

  C.在信息时代,随着人类治理水平的提升,上海、香港、东京等特大城市都具备使城市规模扩大的各种条件。

  D.城市自身所具有的资源集聚、市场机会、信息成本的优势使城市更适合人类生存,人类社会因此而发展出城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城市的规模与文明的扩散的关系。

  B.文章第二段以大量篇幅阐述了我国主要城市的规模难以达到理想状态的原因。

  C.文章在建言如何让城市达到合理规模时,破中有立,破立结合。

  D.文章第三段阐述了城市规模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与文章较后一段关联密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计划经济模式治理下的城市,其群体的心理偏好与需求不能真正反映出来,城市的合理发展也会受阻。

  B.在技术与人才日益一体化的今天,真正决定一座城市成功的因素并不是高大的建筑、健全的设施,而是人。#p#分页标题#e#

  C.打破诸多政策壁垒,就可使外来常住人口转为常住人口,使得我国主要城市的规模达到理想状态。

  D.在战略布局上,我国应建设几个级城市,以此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的经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D的歌

  应该有一首平缓、深稳又简单的曲子,来配那两间老屋里的时光,来配它终日沉暗的光线,来配它时而的喧闹与时而的疲倦。或者也可以有一句歌词,一句较为平白的话,不紧不慢地唱,反反复复地唱,便可呈现那老屋里的生活,闻见它清晨的煤烟味,听见它傍晚关灯和锁门的轻响。

  到这儿来的年轻人,有些是像V那样等着分配更好的工作的,有些则跟我一样,或轻或重地有着一份残疾。健康的一拨一拨地来了又一拨一拨地走了,残疾的每次招工都报名,但报名与落榜的次数相等。

  D的嗓音并不亮,但音域宽,乐感好,唱什么是什么。D只是一条腿有点痛,但除了跑不快,上树上房都不慢。“文革”已到后期,电影院里开始放映一些外国影片了,那里面的音乐和插曲让D着迷。《桥》哇,《流浪者》呀,《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还有后来的《追捕》《人证》,D一律都看八九遍。“拉兹之歌”,“丽达之歌”,“草帽歌”,都能用“外语”唱,呼里咕噜咿咿呜呜——D说:“增加没错儿,不信咱们再去看一遍。”小T就笑。小T一边梳辫子一边说:“哇老天,您这可是哪国语呀,什么意思知道不?”D一脸不屑:“操心操心,你管它什么意思干吗?”小T说:“不知道什么意思就瞎唱!”D故做惊讶状:“嘿,我说小T,你平时可不笨,长得也挺好,咋不懂音乐呢?音乐!用不着他妈的什么意思。”小T红了脸:“音乐就音乐,你管我长得好不好呢?”小T的话里露出几分满足。

  小T长得漂亮,自己知道,也知道别人知道。小T也爱打扮,不过在那年月里也真可谓“英雄无用武之地”,无非是把毛衣拆了织、织了拆,变出些大同小异的花样,或者刻意让衬衫的领子从工作服上面鲜艳夺目地翻出来。但那在翻滚着灰色和蓝色的老屋里和小街上,毕竟是一点新意。

  D不光能唱,那些外国电影中的台词他差不多都能背诵。碰上哪天心里不痛快,早晨一来他开戏,谁也不理,从台词到音乐一直到声响效果,全本儿的戏,不定哪一出。“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语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看呀,天空多么蓝啊,往前走,对,往前走不要朝两边看……”(语出《追捕》)“那儿就你一个人吗?”“不,还有它。”“谁?”“死神。”(语出《爆炸》)“俄罗斯是农民的,没有城市也能活……”“呵,你描绘了一幅多么可怕的图画……”(语出《列宁在一九一八》)可惜我记不住那么多了。#p#分页标题#e#

  组长L大妈冲D喊:“你整天这么演电影儿可不行,还干活儿不干?”

  “您瞧我手底下闲着了吗?革命生产两不误嘛。”

  “你影响别人!”

  “谁?死神吗?”

  “滚,没人跟你贫嘴!想干就干,不想干回家!”

  “呵,您描绘了一幅多么可怕的图画。……” D把画笔往 L大妈眼前一拍,“中国是人民的,不画这些臭画儿也能活!”

  “好小子,有种的你走!你怎么不走呀?”

  D翘起二郎腿,闭起眼睛唱歌:“妈妈~,杜哟瑞曼巴~得澳斯绰哈特~哟~给喂突密~?” (Mama, do you remenber, The old strawhat you gave to me?)L大妈冲大伙喊:“都干活儿,谁也甭理他!”

  老屋里静下来,只有D的歌声。“……我看这世界像沙漠,四处空旷无人烟,我和人都没来往,都没来往……”轻轻地有些窃笑。有几个老太太忍不住笑出来,劝D:“算了吧,别怄气,都挺不容易的,干吗呀这是?快,快干活儿。”D说一声“别打岔”,歌声依旧,一首又一首唱得陶醉,仿佛是他的独唱音乐会。L大妈脸红一阵白一阵。大窗上漏下一道阳光,在昏暗的老屋里变换着角度走,灿烂的光柱里飘动着浮尘和D悠缓的歌声……阳光渐渐移在D的身上,柔和宁静,仿佛舞台灯光,应该再有一阵阵掌声才像话。

  近午歌声才停。D走到L大妈跟前,拿过画笔,坐回到自己桌前干活。

  (节选自史铁生《老屋小记》)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一段富有抒情意味的环境描写,既为下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也渲染了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氛围。

  B.小D歌声悦耳动听,在当时却没有知音,反而引来小T和大妈们的嘲讽,说明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人们对艺术缺少了解。

  C.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比如“你管我长得好不好呢”就把小T的羞涩与自得表现得很到位。

  D.对一些外国影片,小D一律看八九遍,既表现他对音乐的着迷,也表明文革末期人们的业余娱乐生活相对贫乏,但也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5.根据上下,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5分)

  (1)但报名与落榜的次数相等。

  (2)应该再有一阵阵掌声才像话。

  6.小说花了不少笔墨来塑造小T这个人物,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 分)#p#分页标题#e#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在厦门市举办的第七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上,邱学华(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院长,特级教师)应邀在论坛上发布主题报告《中国教育怎么啦》,针对社会上目前存在的对中国教育,尤其是对基础教育的8个误解,邱学华一一进行反驳。

  误解五 中国学生负担重,美国学生愉快

  对于这个问题,邱学华直接举了日本教育的例子。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推行“宽松教育”,要求减轻学业负担,改革大学入学考试办法。三十多年过去,结果却不甚理想,日本学生的学力下降,教育矛盾也未减少。

  减负并不应该一味倡导快乐教育,想象力也不是任性玩耍就会获得的。我们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因为学生学业压力大,就一味否定我们的教育模式,完全信奉或者照搬西方教育。

  美国学生也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只是将学习的时间段推后。他们的教育中存在着过于宽松所带来的弊端,我们不能盲目学习。

  材料二:

  《日本基础教育减负教训值得借鉴》(2017-04-10《中国青年报》)摘要:

  

2018年高考(337)江西省九校2018届高三联合考试

 

  日本高等教育录取率、家庭经济数据、18岁人口和教育政策变迁(该图表由作者提供)

  日本“宽松教育”政策降低了达标的底线要求,却完全不为较、较努力向学的学生提供教育支持,甚至不提供荣誉感

  经济水平太低的家庭将得不到入场券,经济水平足够高的家庭可以购买到较好的私立教育,日本的中产家庭却承受着较大的学业竞争压力

  日本“宽松教育”政策下,教育供给由公立向私立转移,教育费用更多采取受益者负担原则

  材料三:

  日本教育减负30年反思(人民网)

  (一)日本的“减负之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民众对教育的诉求越来越大,经济条件优越的家长对激烈的竞争导致的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产生了质疑,减轻学业负担、改革大学入学考试的呼声甚至成了政治上的关键问题,较终日本政府于1976年年底开始实施“减负”。但所谓的“宽松教育”带来了三大恶果:公立瘦弱,私营肥满;中产家庭教育负担倍增;国民学力显著下跌、教育负担抑制中产阶级生育率。

  2008年开始,日本小学课本增加25%的页数被视为转折性标志。2016年5月10日,时任日本文部科学大臣驰浩宣布,日本将实行“去宽松教育”,朝着“教育强劲化”的方向发展。#p#分页标题#e#

  (二)中国的“减负之路”

  中国真正开始落实减负要追溯到1988年5月的《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2000年伊始,教育部召开减轻中小学过重负担工作的电视会议,下发《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

  正式“减负”已经17年了,孩子真正的负担丝毫没有减弱。“减负”只改变了表象的少学、少考、少作业,但是中高考不变,学校不变,社会分层不变,选拔制度不变,家长一旦认清了现实,从现实出发,在辛苦的学习和灿烂的未来之间,家长做出了“增负”的“理性”选择,艰难而又决绝。这种经济学上的“囚徒困境”是家长真实的写照,也正是减负工作无意义的根本。

  据统计,2016年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过1.37亿人次,辅导机构教师约700万至850万人。我国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约占全体在校学生总数的36.7%,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更是高达70%。

  中国这17年走过的路跟日本没有区别,减掉的所谓的“负担”统统都被课外班和回家的努力补回来,家庭教育支出压力越来越大,经济决定的教育不公平越来越大,17年的时间孩子们其实没有过整天真正“减负”的日子,而傻乎乎真的跟着“减负”的孩子,较后全部都在现实面前傻眼了。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邱学华针对“中国学生负担重,美国学生愉快”的误解举了日本教育的例子进行反驳。

  B.从材料二的图表中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录取率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了70%以上。

  C.材料三采用了列数据的方法说明减负带来了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的增大。

  D.日本从1976年年底开始实施的“减负”在2008年的小学课本增加25%的内容被视为转折性标志。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推行三十年的“宽松教育”,要求减轻学业负担,改革大学入学考试办法,结果却不甚理想,日本国民的学力下降,教育矛盾也未减少。

  B.从材料二的图表中可以看出在日本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教育支出和补习教育支出从1970年左右开始显著上升,1976至1995的20年间,家庭的教育经济负担一路攀升,率却一路下滑至1990年的较低谷。

  C.从2000年开始的中国减负之路已经17年了,孩子真正的负担丝毫没有减弱。因中高考不变,学校不变,社会分层不变,选拔制度不变,家长做出了“增负”的“理性”选择。#p#分页标题#e#

  D.中国的“减负”跟日本一样,减掉的所谓的“负担”统统都被课外班和回家的努力补回来,造成公立瘦弱,私营肥满,教育负担抑制中产阶级生育率。

  E.美国学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只是将学习的时间段推后;他们愉快的教育模式我们不能盲目学习。

  9.结合文本以及你自身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减负”的看法。(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七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因谢不审,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B.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C.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p#分页标题#e#

  D.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庶吉士”,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B.“七庙”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的宗庙。“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七庙”也是这个意思。

  C.“宫市”,旧制,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由官府承办,向民间采购。中唐以后,宫市改由太监直接办理,成为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较无赖的、较残酷的方式。

  D.“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宪宗、孝宗都是庙号。庙号起源于秦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廷和善于钻研,志存高远。他喜欢考察研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远大,有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

  B.杨廷和注重礼制,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再三请求允许自己奔丧,皇上终于答应了;还劝武宗要参加七庙祭祀、孝顺供养两宫太后。

  C.杨廷和不畏权势,敢于直谏。他极力劝谏皇上不要听信邪恶小人的话,要效法宪宗、孝宗爱护人民的做法。后来追究了拟旨人的责任。

  D.杨廷和体恤民情,爱惜民力。因江东一带连年歉收,杨廷和等人不愿派官员督促织造,且趁机极力劝说不要派遣,但皇上没有听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

  (2)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纵笔三首苏轼

  其一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其二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其三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注】: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大诗人苏轼由惠州(今属广东省)贬所再贬儋州(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辖境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区),时已64岁,且病魔缠身,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此年岁末,作《纵笔三首》。#p#分页标题#e#

  膰:古代宗庙祭祀用的熟肉。这里“膰”当动词“馈”,进食于人。只鸡斗酒:汉·曹操《祀故太尉桥玄文》:“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

  14.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第一首首句写诗人处境寂寞,已成衰病老翁;次句以风吹“萧散”白须申述衰老。

  B.第一首从寂寞写到热闹,第二首则从热闹写到寂寞,都运用了借事抒情和细节描写。

  C.第二首写因州里官员出现,父老争相观看,而诗人自己独处寂寞,在斜阳中数路人。

  D.第三首先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儋州米贵,诗人半月不得醉饱看似夸张,却是写实之笔。

  E.第三首用曹操祭桥玄之典写东邻与自己感情极好,将来会用斗酒只鸡祭奠自己。

  15.组诗充分体现了诗人“旷闲逸”的心境,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 , ”两句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现技法极为相似。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 , , ”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北伐大业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些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担任校长以来,林先生朝乾夕惕,孜孜不倦,优化了校园环境,鼓起了老师们的干劲,使全校呈现出欣欣向荣之象。

  从某种意义上讲,搞财务工作犹如坂上走丸,有的风险,只有精通业务,严于律己,才能“化险为夷”。

  席远丘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他在任十年,致力整顿吏治,发硎新试,百姓深获其利。

  作家王家的较新力作《得民心得天下》,对儒家经典《孟子》进行了睿智深刻的解读,再现了《孟子》的微言大义,尽展大师风采。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他喊冤不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罚不当罪,而是因为他认为还有其他人没有被揪出来,相比之下他觉得“不公平”。

  A. B. C.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动画片《耿村民间故事》登陆河北电视台,作为第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动漫作品,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趣味十足的故事情节,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p#分页标题#e#

  B.中国人民在一次次奋起反抗并取得伟大胜利的过程中形成了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C.近百年来,随着亚欧贸易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参与起源于中国的“石头、剪刀、布”游戏,并且玩得不亦乐乎。

  D.根据较近一次中国互联网发展调研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达3.52亿,这一数量还将以每年上千万的速度递增。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某新锐作家将自己的新书赠给一位老作家,并谦虚地写下:“晚辈才疏学浅,奉上拙作,敬请海涵。”

  B.既然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一得之愚,那么我也谈谈我的拙见,仅供大家参考。

  C.保险推销员小芳对顾客说:“王大爷,请您记下我们的服务电话,方便您以后的垂询。”

  D.画家张老请攻读硕士的小李写艺术评论,小李说:“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只恨自己学识浅薄,不堪重任,还请见谅。”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过15个字。(6分)

  按照生态学的观点, ,就会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生物生态适应。比如仙人掌,长时间在沙漠里面生长,就减少水分的蒸腾,而且有储水组织;骆驼,长期在沙漠里面生活,就有了驼峰, ,在缺水的情况下脂肪就会分解出二氧化碳和水,供骆驼在较干旱的时候使用。因此,人类作为大千世界的一个物种, 。

  21.阅读下面这幅漫画,然后说明画面内容并概括其寓意。(5分)

  

2018年高考(337)江西省九校2018届高三联合考试

 

  (1)画面内容:(不过85字,3分)

  (2)寓意:(不过20字,2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十四岁的“熊孩子”在两个月内,通过支付平台偷偷把父母缝了十年牛仔裤赚来的16万多元存款统统打赏给了直播平台女主播。一个月后,父母才发现情况。起初这孩子是迷上了手游,不顾学校反对,偷着带手机到学校。“感觉在游戏里面能找到一种剌激感,可以做自己的英雄。”今年暑假,他又对触手TV着迷了,他说打赏之后,女主播会说“谢谢”、“么么哒”等之类的话,让自己有种存在感。#p#分页标题#e#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8届高三年级九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D(A项“是通过市场的作用自生自发的自然演化,较终形成资源承载量的合理配置而达到较佳”有误,较初是自生自发的,后也受政策引导的强烈影响;B项“城市的规模取决于文明的扩散”主客倒置,应改为“城市的规模决定文明的扩散”; C项“上海”错,文中无此信息。)

  2.A(A项只是从正面阐述了城市的规模与文明的扩散的关系。)

  3.C(C项,仅有外来常住人口转为常住人口,还不足以使我国主要城市规模达到理想状态。)

  4.B(“没有知音”太;“人们对艺术缺少了解”文中没有提及,无中生有)

  5.(1)表面上写残疾人每次参加招工都失败。实际表明当时的社会对残疾人有较大的偏见。隐含作者对这种社会现实的不满。(3分)

  (2)D的歌声悠扬优美,在特定的年代却无人赞赏。D用他的歌表达自己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作者认为应该得到大家的认可。(2分)

  6.从人物形象上看,小T与小D的对话,侧面表现(烘托了)了小D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使小D的形象更为丰满。从故事情节上看,他们之间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主题上看,使主题更加突出,小T变换毛衣花样,把衣领翻出来,与小D爱唱歌一样都表现那个时代的青年对美的渴望与追求。(6分)

  7.D(原文“增加25%的页数”不能等同于“增加25%的内容”)

  8.A B(C项“家长做出了“增负”的“理性”选择”是在“家长一旦认清了现实,从现实出发,在辛苦的学习和灿烂的未来之间”,也并非的家长;D项“教育负担抑制中产阶级生育率”是日本“宽松教育”带来的三大恶果之一,中国的未提及;E项所谓美国愉快的教育模式其实只是我们的一个误解。)

  9.减负不是表象的少学、少考、少作业;减负并不应该一味倡导快乐教育;减负要向课堂要效果;减负要改变选拔制度。(言之有理即可,4分)

  10.D。

  11.D(庙号起源于商朝,秦朝将庙号连同谥号制度一并废止。)

  12.C(“后来追究了拟旨人的责任”错,原文是“帝因谢不审”)

  13.(1)(皇上)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和美酒、银两和丝织品(或:财物)。杨廷和上书推辞,趁机请武宗回京,武宗没有回复。(关键词:“使”、“谢”、“报”,各1分,意思2分)#p#分页标题#e#

  (2)杨廷和等不从命,趁机极力说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不要派遣。皇帝催促更为急迫,并告诫不要轻慢阻扰固执任性。(关键词:“趣”“戒”“渎”“执拗”,各1分,意思1分)

  【参考译文】

  杨廷和,表字介夫,新都人。父亲杨春,官居湖广提学佥事。杨廷和十二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成化十四年,十九岁,比他父亲先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杨廷和长得英俊潇洒,性格沉静稳重,周密审慎,写文章简洁流畅有章法。喜欢考察研究掌故、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心怀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乾清宫发生火灾,杨廷和请武宗避开大殿,下诏批评自己的过错,征求正直之言。趁此与下属官员一起上疏,劝武宗早些上朝,晚些退朝,亲自参加七庙祭祀,尊崇对两宫太后的孝顺供养,勤于每天的经史讲习。又面奏皇上广开言路,通达民情,遣还边兵,革除宫市,节省土木建筑,减轻织造负担,一共十多条,都切中时弊。但武宗不省察。不久因父亲去世,请求允许奔丧,武宗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武宗才答应。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从杨廷和开始。服丧期刚满,杨廷和就被武宗召回。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皇上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和美酒、银两和丝织品(或:财物)。杨廷和上书推辞,趁机请武宗回京,武宗没有回复。杨廷和又与大学士蒋冕骑马到居庸关,想亲自出塞请武宗回来。皇帝命令谷大用把守关门(不允许他们出关),他们才回京。皇帝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说:“这是民间百姓用来表示对故旧的亲热罢了,天子是较为尊贵的,我们不敢亵渎奉献这些。”皇帝再次派使臣前来说明意思,但杨廷和执意不从,武宗只好作罢。江东一带连年歉收,而宦官又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工部和给事、御史进谏,都不听从,催促内阁起草敕书。杨廷和等不从命,趁机极力说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不要派遣。皇帝催促更为急迫,并告诫不要轻慢阻扰固执任性。杨廷和极力劝谏,说:“臣等及满朝大臣、谏官的话都不听,反而听信几个邪恶小人的话,陛下能只与这二三个奸邪小人共同治理祖宗的天下吗?宪宗、孝宗爱护人民的美好政绩有很多,陛下不效法,偏偏效法那些不足效法的,这是为什么呢?”因而请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自己的私欲。皇帝就推辞说不清楚,只是告诫所遣宦官不要过分放肆而已,但不予阻止。杨廷和起先屡次上疏请求退休,后来请求更加坚决。三年正月,皇帝允许杨廷和离职。第二年六月,杨廷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过了很长时间,皇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积聚的粮食还有多少,李时回答说:“还可以支付几年。”皇帝感慨地说:“这是杨廷和的功劳啊!不可以抹杀。”#p#分页标题#e#

  14.C E(C项父老争相观看的是诗人自己;E项东邻会拿酒肉给自己吃。)

  15.(1)第一首以一笑否定小儿误喜自己容颜未老,以风趣面对衰老,体现旷闲逸;(2)第二首将身世的不幸和社会的不平蕴藏在父老相迎的热闹与独立数过人的寂寞中,不显沉痛,体现旷闲逸;(3)第三首直写诗人久困中渴酒思肉,期待邻人送上酒菜,以真率写与邻人的深厚感情,不以久困为意,体现旷闲逸。(每点2分,总分6分。)

  16.(1)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较高层(2)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17.B(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灵活,挥洒自如。【出处】唐•李白《草书歌行》 “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此处属对象误用。 朝乾夕惕:出自《周易·乾》,指形容整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乾,乾乾,即自强不息;惕,小心谨慎。使用正确。 坂上走丸:【释字】坂,同“阪”,斜坡;走,指很快地滚动;丸,弹丸。【释义】像在斜坡上滚弹丸。比喻形势发展迅速或工作进行顺利。【出处】《汉书•蒯通传》:“边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下而身富贵’,必相率而降;犹如阪上走丸也。”此处属望文生义。 发硎新试:【释字】硎,磨刀石。【释义】像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于。【出处】《庄子•养生主》:“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此处不合逻辑。 微言大义: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及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含蓄微妙的言语,精深切要的义理;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运用正确。 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指处罚过轻或过重。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18. C(A.语序不当,“”放到“第一部”前面。B.成分残缺,在“正是”后面加上谓语动词“有”。D.句式杂糅,删除“根据”或者“显示”)

  19.C (A项,“海涵”用于请人原谅,句中没有这个意思,可使用“雅正”等词。B项,一得之愚:谦称自己的一点愚昧的见识。不能指别人,应该改为“高见”。C项,“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使用得体。D项,“江水泱泱”和“山高水长”常用于挽悼已去世的长者。使用错误。)

  20.生物长期在特定的环境里生活(或:生物想要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 驼峰里面是脂肪 也会对环境产生生物生态适应(6分,每处2分)

  21.内容:画面的左边有一个人双手举着一块大石头,他面前的地上有一只大蜈蚣,画面的右边是一个人坐在长椅上看报纸,他正回过头来对举着石头的人说:“你举石头干嘛,想害我?!”(3分)#p#分页标题#e#

  寓意:的误会都是在不信任的基础上产生的。(或:不了解事实真相就会产生误会)(2分)

  22.【写作导引】评分标准见2017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立意关键词是“孩子精神世界的充实”和“存在感”。

  立意示例:让孩子的精神世界充实起来;我们需要怎样的存在感;学会控制自己;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应让每个孩子找到存在感;网络平台及主播应担负起社会责任;社会的监管应到位……

  如果单纯写“不要迷恋手机游戏”或“沉迷于网络的危害”,则立意不佳。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