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后来会受到韩愈的抨击?
小新 2019-01-16 11:07:06

  我们说古人是智慧的,他们总会用各种各样的比喻来含沙射影,在这一句话中来反应当时的社会现象,或许会用一种动物一出景物来说出当时自己的遭遇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也是当时为什么很多的诗歌和文章的创作会有很多的比喻以及暗喻,小编今天介绍的是庄子所说的一句话,“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意思以及这句话的详细解释,大家一起看一看。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后来会受到韩愈的抨击?

  关于“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个观点首先是战国思想家庄子提出来的,一千年后的唐代思想家韩愈又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抨击。

  作为道家学派在战国时期的典型代表人物,庄子秉承了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开创者老子的思想,认为应该“绝圣弃智”,顺应大道的自然发展规律。“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样的观点是庄子的学术著作《庄子*外篇*胠箧》里提出的。

  “箧”是箱子的意思。胠箧,就是从旁边打开箱子。这篇文章开篇就说,为了防子小偷打开箱子探囊取物,所以往往要给箱子加锁或是用绳子捆紧了。而真正的大盗来了却是连箱子一起搬走,所以上锁捆绳这样的小聪明反倒成了帮大盗储藏财物了。

  这是庄子打的一个比喻。庄子以“箧”比喻天下,以上锁捆绳比喻圣人之法,以“大盗”比喻当时的诸侯。在庄子看来所谓的圣人之法不过是在帮着实为大盗的诸侯而窃国,表面上还要用“仁义”来蒙蔽百姓。所以庄子在文章里说当时的社会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意思是说诸侯们打着“仁义”的招牌是盗窃了仁义圣智。庄子觉得仁义是诸侯的窃国帮凶,礼法是诸侯治民的工具,所以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自由平等的原始时期。

  一千年后的韩愈有篇文章叫《原道》。韩愈则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意思是说:博爱叫作“仁”,恰当地去实现“仁”就是“义”。以仁义为目标前行才是“道”。韩愈认为老子是坐井观天,眼界太小,“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老子所解释的“仁”和“义”是他一个人的言论,不是天下公论。

  韩愈认为“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意思是说:有些人喜欢听奇谈怪论,不探求本源,不考察结果,就喜欢听奇怪的言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在韩愈看来就是奇谈怪论。

  韩愈认为,上古时人民少而灾害多,正是有圣人出现教导人民相生相养,因此圣人成为君主成为老师。圣人从教民稼穑使民富裕,到逐步随着社会的形成发展而建立,这都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随着社会发展走向而产生的结果。现在持“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种言论的人却不经过思考说出这么没脑子的话来。如果古代没有圣人,人类早灭亡了。没有圣人教导以爪牙夺取食物,以羽皮御寒,人类能活下来吗?更不会再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样的话了。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