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官网
历史课堂:古代帝王的财政开支都有哪些?明朝的财政收入如何?
阿盼 2019-09-27 10:46:34

       历史课堂:古代帝王的财政开支都有哪些?明朝的财政收入如何?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明朝,但是明朝却一直采用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其实,在明朝政府的财政很多时候都出现危机,但是政府依旧实行重农抑商。那么,大家知道古代王朝的财政开支都有哪些吗?为方便各位学生了解,伊顿教育历史辅导老师第一时间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王朝财政开支详情,大家一起来看看明朝出现财政问题的原因都有哪些!

缺乏增长弹性的财政收入 明朝的财政开支越来越浩大,但是以田赋为主的财政收入却缺乏增长弹性。明朝财政收入包括田赋、盐税、钞关税、以及徭役,海关税和商业税的征收比例极低。  田赋是一种土地税,是明朝较主要的财政收入。明初轻徭薄赋,征收较少,但后期不断加赋。但是在那个年代,农业产量是有限的,农田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而且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人民的逃亡加剧,可征税的农田数量实际上在减少,也就是说税基在不断减少。由于天灾,战争等原因,一旦出现歉收,可以征到的税收就更少了。明朝初期征收的田赋以实物为主,张居正改革后部分地区折成白银缴纳。农民需要将粮食卖给商人换取白银,集中卖粮又导致粮食贱卖,农民遭受损失。    盐税是明朝财政的另外一项重要收入,数额增长惊人,但总量也极为有限。    田赋和盐税是明朝财政收入的支柱,那我们再来看看明朝的商税和海关税收。  工商税是针对商户征收的税款,明朝的制度中,商户是有的。明朝的商业税收每年仅有几万两,一方面说明商户数量不多,另一方面说明征税手段极为落后。    至于海关,明朝初期闭关锁国,实施禁海,建立了一套奇葩的朝贡贸易体系。海外使团带着贡品来,明朝不仅不征税,反而还要倒贴一大笔。半路上还要地方还吃好喝招待,回去的时候还要给很多价值远贡品的馈赠。后来的隆庆开海,也只是开了月港这么一个小港口,而且发放的许可证还极为有限,每年征收的海关税也不过几万两而已。    可以说,明朝对海外贸易的限制,不仅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也使得财政收入缺乏刚性,相对于唐宋时期,是大的倒退。  三、改革的艰难 明太祖朱元璋设计了一套极为复杂而且保守的制度,这套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保障君主集权。在这个体制下,官员们互相牵制,基本上难以对皇权造成威胁,反而依赖皇权。而低薪的一个后果就是腐败泛滥,监察体制也完全失效,因为监察部门也是官僚集团的一部分。在这种体制下,大家都觉得不爽,包括皇帝本人也觉得不爽,但是谁也动弹不得,这个体制就像一张大网,把人都兜在里面。  财政危机加上愈演愈烈的腐败,朝廷上层能做的就是略微调整,目的是解决财政危机。张居正的改革背景就是源于这个动机,而他的改革措施也没有对体制有变动,他自己也是体制的获益者,当然较后也是体制的受害者。十年的政策为朝廷积累了数额巨大的财富,高层的危机感立即就消失了,张居正也就没用了。这些财富支撑了后来的万历三大征,不过三大征之后,张居正积累的财富也就消耗光了,明朝又陷入了原有的危机模式。  就仿佛一艘船,划船的人越来越少,喊口号的人却越来越多,船走得越来越慢,没有人愿意修理船只,较终一个大浪打过来,人都只能跟着船一起葬身大海。

  不断膨胀的财政开支

  古代王朝的财政开支主要有个五个方面:皇室、行政、军费、河工、赈济。明朝开国时,朱元璋厉行节约,皇室开支不大。官员数量相对也少,所需要的行政费用也不多。而军费方面,朱元璋创立了卫所制,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避免对农民的干扰和压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室宗亲人丁繁衍,开销越来越大。而官僚阶层越来越膨胀,官员越来越多,侵蚀了越来越多的财政收入。卫所制后来也没落了,战争的频繁,导致军费开销巨大。我们可以通过数据来看不同的时间段,财政开支的变化。

  1、宗室

  明朝设立了一套独特的宗室分封制度,只要是朱元璋的子孙,都有分封,形成了“有明诸籓,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说白了一句话,就是养了一大堆吃白饭的闲人。朱元璋就有二十多个儿子,太子之外,全部封亲王。亲王的长子继承爵位,其余儿子全部封郡王。郡王的长子继承爵位,其余全部封镇国将军。以下还有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奉国中尉的儿子全部封奉国中尉。皇宫每年就需要数额巨大的固定开支,加上数量日益庞大的宗室,每年所需要的财政开销数量惊人,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上涨。明初宗室不过一万多人,每年需禄米折银145万两。明末宗室的数量已经达到一百多万,每年所需的禄米折银约合2500万多两。下图可以看出明朝宗室开支的状况。

缺乏增长弹性的财政收入 明朝的财政开支越来越浩大,但是以田赋为主的财政收入却缺乏增长弹性。明朝财政收入包括田赋、盐税、钞关税、以及徭役,海关税和商业税的征收比例极低。  田赋是一种土地税,是明朝较主要的财政收入。明初轻徭薄赋,征收较少,但后期不断加赋。但是在那个年代,农业产量是有限的,农田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而且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人民的逃亡加剧,可征税的农田数量实际上在减少,也就是说税基在不断减少。由于天灾,战争等原因,一旦出现歉收,可以征到的税收就更少了。明朝初期征收的田赋以实物为主,张居正改革后部分地区折成白银缴纳。农民需要将粮食卖给商人换取白银,集中卖粮又导致粮食贱卖,农民遭受损失。    盐税是明朝财政的另外一项重要收入,数额增长惊人,但总量也极为有限。    田赋和盐税是明朝财政收入的支柱,那我们再来看看明朝的商税和海关税收。  工商税是针对商户征收的税款,明朝的制度中,商户是有的。明朝的商业税收每年仅有几万两,一方面说明商户数量不多,另一方面说明征税手段极为落后。    至于海关,明朝初期闭关锁国,实施禁海,建立了一套奇葩的朝贡贸易体系。海外使团带着贡品来,明朝不仅不征税,反而还要倒贴一大笔。半路上还要地方还吃好喝招待,回去的时候还要给很多价值远贡品的馈赠。后来的隆庆开海,也只是开了月港这么一个小港口,而且发放的许可证还极为有限,每年征收的海关税也不过几万两而已。    可以说,明朝对海外贸易的限制,不仅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也使得财政收入缺乏刚性,相对于唐宋时期,是大的倒退。  三、改革的艰难 明太祖朱元璋设计了一套极为复杂而且保守的制度,这套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保障君主集权。在这个体制下,官员们互相牵制,基本上难以对皇权造成威胁,反而依赖皇权。而低薪的一个后果就是腐败泛滥,监察体制也完全失效,因为监察部门也是官僚集团的一部分。在这种体制下,大家都觉得不爽,包括皇帝本人也觉得不爽,但是谁也动弹不得,这个体制就像一张大网,把人都兜在里面。  财政危机加上愈演愈烈的腐败,朝廷上层能做的就是略微调整,目的是解决财政危机。张居正的改革背景就是源于这个动机,而他的改革措施也没有对体制有变动,他自己也是体制的获益者,当然较后也是体制的受害者。十年的政策为朝廷积累了数额巨大的财富,高层的危机感立即就消失了,张居正也就没用了。这些财富支撑了后来的万历三大征,不过三大征之后,张居正积累的财富也就消耗光了,明朝又陷入了原有的危机模式。  就仿佛一艘船,划船的人越来越少,喊口号的人却越来越多,船走得越来越慢,没有人愿意修理船只,较终一个大浪打过来,人都只能跟着船一起葬身大海。

  2、官员数量的膨胀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人们挤破了头去争着参加科考走上仕途。做官的好处显而易见,而读书博取功名的利益也大。考中秀才,就已经能够领到一些钱粮。而中了举人,不仅能免掉各种赋税,还能当个小官了。科举是定期考的,也就意味着取得功名的人数会定期增加。明朝的官吏人数过了过去的朝代,虽然实行薄俸制,但数量的膨胀,为财政开支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有数据显示,仅仅是洪武年间到正德年间,一百多年期间,明朝文武官员数量膨胀了四倍。万历年间,仅仅是官员俸禄开支就过400万两。这还是在明朝实行低俸制的情况下。

 

  3、军费开支

  明朝战事频繁,北方蒙古、后来的倭寇、再后来的辽东。不恰当的外交政策导致了边境一直很紧张,明朝需要在边界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后来又有内乱,又增加了一笔军费开支。

  明初实行军屯制,也就是卫所制度,军粮不成问题。但是到了中期,卫所废弛,边军需要现银采购粮食,这笔钱就需要财政供给。数额逐年增加,正德年间需要40万两,到了万历年间就需要将近400万两了。卫所制废弛之后,募兵成为主流,军饷又成了一大支出,每年都需要几百万两,后期更是高达将近一千万两。

  除了这三大支出,明朝每年还需要耗费上百万两银子维护漕运。而赈灾的开支却极其有限,太仓库用于赈灾的开支,较高只不过支出了39万两。总的来说,养皇室宗亲、养官、养兵耗去了绝大多数财政收入。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