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考场中的记叙类散文怎样写作才能紧扣题目要求?
小蜜蜂 2020-10-26 14:07:28

  考场中的记叙类的散文怎样写作才能紧扣题目的要求呢?考场的作文写作中通常都是不允许写诗歌的,而且大多数的同学都会选择写议论文,因为议论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比较的简单,而且比较容易彰显主题。对于散文类的作文写作,很多的同学因为很难去掌控主题,因此写的好的同学并不是很多。本次伊顿教育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考场中的记叙类散文怎样写作才能紧扣题目的要求,并且写得精彩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详情。

  考场记叙类散文如何紧扣作文题目要求

  文题再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氧气,无形无感,人人不可缺少,只有到空气稀薄之地,或难以自主呼吸时,才会发现它的珍贵。其实,在我们身边,像氧气一样存在的人、事、物、情、理也很多。

  学生范文

  叶落知秋

  在车水马龙的日子里,只有那枯叶坠地的跫响,才能点醒节气的星芒。所谓“偏惊物候新”,在这充满烟火气的城市里,又有几人能看得见这藏在寻常日子里的节气变化,看得见烟火缭绕的时光中藏着浸润心灵的情意?

  芒种忙,麦上场,颗粒要归仓。你赶着清凉,天还不亮便去田里收割,待我醒来,院子里已经是一片金黄。芒种了,颗粒该归仓了,你念叨着,喜悦着,忙碌着,那时候我读不懂喜悦背后沉甸甸的疲惫和坚强。中午,你踮着脚在草锅上贴的半熟的锅贴,灶下烤着的金黄的地瓜,还有一盘酱黄的小鱼,都曾让我热泪盈眶。黄昏,你牵着我的手,带我到田间地头,方头的螳螂刚出壳,流水“哗哗”流淌,惊得我心慌脚忙。稍晚些,我与同伴用刚编的歌谣跳着皮筋,“芒种忙,麦上场,大人忙,乐不尽,意长长”。那时候的我,喜欢的东西太多,总是看不见那些像草船一样的帽子在金海里飘荡,被恣意燃烧的阳光烘烤,还有镰刀划起的和腰杆一样弯曲的弧度。我像男孩子一样爬到草垛上,我看见云渐渐蒙住了天空,看见星星调皮地对着大地眨着眼睛,却没有看见你一个人用木铲将谷粒扬向天空,连同那飞扬的尘土,轻浮的麦壳,和那一缕青丝都扬在那些月光里面了。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芒种忙,麦上场,你记得,而我不记得。

  那些藏在节气里的忙碌是你生命的音符,却是我看不见的遗憾。

  不曾想这样的遗憾有整天会浩浩荡荡的演变成一代人的遗憾,只是这遗憾里又各有各的内涵。

  偶然间翻下日历,今天是芒种。哦,芒种啊。望下窗外,也与平日没什么不同,依然是车辆呼啸而过,仿佛永不停歇。城市的柏油马路上,容不得草垛的侵染。只在阳台逼仄的一角种些小菜,这似乎是我与自然较后的关联。青菜上的虫眼,总是让我想到你,想到霜降,想到你教我的霜降后虫子闭了嘴,便不会再有虫子吃菜了。然而,在这城市里,似乎只有日历才知道,节气的存在。

  我想起很多记忆里岁月静好的画面:你一个人带着年幼的孙女走在乡间的小道上,在季节变化里慢慢将青丝熬成白发,笑着对遇见的农人聊着收成和烦恼;雨天乡村泥泞坎坷的小路上,你深一脚浅一脚地背着孙女走向村头的小学,有时还得牵着邻居家的小哥哥;大雪飘飞的日子里,你指着屋檐下的冰凌笑着说,这些就是农家的风铃,风一吹,雨一浇,它就唱出动听的歌来……

  回忆慢慢拼凑,却仍拼不出一个完整的你,因为那时的我和现在的我都看不见你作为一个农人在田间地头,在岁月的缝隙里辛劳的过往。

  我仿若重新发现了什么,有一种窒息般的同感……

  点评

  一是细节描写缺乏逻辑性。

  初看这篇散文,行文如流水,画面生动形象,似乎很有诗情画意,但细究一下会发现,本文还是有一些细节顾此失彼。

  其一,题目为“叶落知秋”,可文中没有看到树叶的描写或者说明、比喻等。

  其二,文中的“我”怎么会突然想起芒种来的?读者看到正文的中间部分才得知是因作者“偶然间翻下日历”。换句话说,不翻日历使可能想不到芒种。我们不能因自己想不到,就推断别人想不到,所以开篇作者对“充满烟火气的城市里,又有几人能看得见这藏在寻常日子里的节气变化,看得见烟火缭绕的时光中藏着浸润心灵的情意”的推断,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三,文中的“你”是谁?是作者的父亲、母亲,还是爷爷、奶奶?因没有个性化的肖像和动作描写。虽然作者在第三段似乎揭开了谜底,是“一个人带着年幼的孙女”的“你”,但实际上还是没有给出准确答案的。

  其四,“那些藏在节气里的忙碌是你生命的音符,却是我看不见的遗憾”“回忆慢慢拼凑,却仍拼不出一个完整的你,因为那时的我和现在的我都看不见你作为一个农人在田间地头,在岁月的缝隙里辛劳的过往”令人难以理解:文中有“藏在节气里的忙碌”的逼真描写,说明儿时的“我”是看得清清楚楚的;现在又能够把它真实地再现出来,说明记忆是深刻的,没有忘记“你”“在岁月的缝隙里辛劳的过往”。

  其五,“热泪盈眶”的细节,有些矫揉造作。锅贴、地瓜和小鱼,“吃得我热汗满面,一个劲儿的要着吃”才显得真实可信。

  考场作文,不管是散文还是记叙文,只要是细节描写失真了,那么也就只能与矫揉造作结伴儿了。这样的文章即使语言再生动、再形象、再优美,所得的分数也只能徘徊在平均分以下。

  二是没有很好地扣住题干要求。

  这篇文章除了细节失真、前后缺乏逻辑性之外,更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很好地扣题。题干中的氧气,显然不仅仅是现代汉语词典“氧分子(O2)组成的气态物质”的释义,否则学生只能写成说明文。其实,学生需要明白它的比喻义和特征。题干中提示“无形无感,人人不可缺少,只有到空气稀薄之地,或难以自主呼吸时,才会发现它的珍贵”。虽然题干中暗示了可以写作的范围——“人、事、物、情、理”,但如果作者仅仅局限于某个人的具体描写的话,则很难吻合于“无形无感,人人不可缺少”。比如这篇文章中的“你”,首先就不属于“无形无感”;其次对作者来说,我们可以看做是“不可缺少”,但推及“人人”就有些牵强附会,找不到文中的“你”与氧气的类似点。所以,这篇看起来文字优美也不乏感情注入的散文,其实与特定考场作文题的关联度并不大。

  范文升格

  芒种粒归仓

  是夜,笔尖的“沙沙”声伴着挂钟指针滴答滴答的响 声。忽有一阵清脆的撕纸声,我回头,只见奶奶捧着刚撕下的黄历,小声咕哝着,“今天居然是霜降了”。

  我一惊。在这车水马龙的日子里,连那枯叶坠地的跫响,也点不醒节气的星芒。我曾融于自然的节律,小满盼谷粒,芒种看打场。节气默默地规划着生活。如今,一切不在。也是啊,所谓“偏惊物候新”,在这充满烟火气的城市里,或许有几人,能看得见这藏在寻常日子里的节气变化,听得见烟火缭绕的时光中藏着浸润心灵的情意?

  奶奶的手颤抖着,薄如蝉翼的一页日历飘在时光里,仿若郑思肖的“无根兰”,不由得让我忆起从前的生活来。

  黄昏,你牵着我的手,带我到田间地头。方头的螳螂刚刚出壳,你便知道是芒种,颗粒该归仓了。芒种忙,麦上场。第二天,你赶着清凉,天还不亮便去田里收割,待我醒来,院子里已是一片金黄。你忙碌着,喜悦着,那时的我读不懂喜悦背后的疲惫和坚强。对于你,芒种是收获的开始;对于我,芒种则是一曲跳皮筋的歌谣:“芒种忙,麦上场。大人忙,作业忘。乐不尽,意长长。”待我玩腻,跑到田间,远远只见在恣意的火烧云的映衬下,在金海里飘荡的草船显得格外明朗。我用麦秸将你割下的金黄扎成一捆一捆的,吃力地拖起一捆扛在肩上,学着猪八戒背媳妇的样子,一摇一摆地把麦秸扛到平板车上。还记得你急匆匆地跑过来,在你心疼的目光下,我羞答答地藏起那只被麦秸割伤的小手。这大概便也是我的“芒种”了。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颗粒归仓,又渐次消逝。我认为这便是生活,未曾改变,也不会改变,早习以为常。

  直至今日,我离乡后的不知第几个秋日。虽说是霜降,也与平日没什么不同。华灯初上,车辆呼啸而过,仿佛永不停歇。那些“当年只道是寻常”的节气中的景与情,此时此刻显得那么稀缺而弥足珍贵。阳台逼仄的一角种的一些小菜,竟成了我与大自然较后的关联。嘿,霜降后虫子闭了嘴,便不会再有虫子吃菜了。

  或许在这城市里,真的只有日历,才知道节气的存在。

  那些藏在节气里的过去,是我看不见的遗憾。

  也许有整天这样的遗憾,会浩浩荡荡地演变成一代人的遗憾吧。只是这遗憾里又各有各的内涵。

  奶奶已经步履蹒跚,记忆拼凑不出奶奶作为一个农人已经在田间地头、在岁月的缝隙里勤劳的过往。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现如今又有多少人能感受到节气如氧气般的存在呢?

  我仿佛失去了什么,有一种窒息般的痛感……

  点评

  文章修改的地方不是很多,但不仅“起死回生”,而且出落得花枝招展,令人耳目一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第一,修改失真的细节,由眼前—回忆—眼前—感慨,人物关系自然明了,所忆所想浑然一体。考场作文只有八九百字,与我们平时所见的教材文章篇幅不同,容不得绕弯子。如是议论文,应尽早亮明靶子,旗帜鲜明,一针见血;如是记叙文或者散文,亦应尽早点明人物关系,无需对人物身份或者活动时间、地点设置毫无意义的悬念,否则就等于在跟阅卷者玩捉迷藏,这与设置的那些“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情节和过程的悬念有天壤之别。

  第二,逻辑性得到程度上的加强。主观判断句加上了“或许”“也许”等猜测性的词语,比原来的武断推理委婉一些,留了一些余地,也更容易使人信服。如“在这充满烟火气的城市里,或许有几人,能看得见这藏在寻常日子里的节气变化,听得见烟火缭绕的时光中藏着浸润心灵的情意”“也许有整天这样的遗憾,会浩浩荡荡地演变成一代人的遗憾吧。只是这遗憾里又各有各的内涵”。

  第三,文意、新颖、深刻。考场写作记叙文也好,散文也罢,较难的是扣题。首先,既要扣住命题作文题目上的要求,凸显题干上的一些要素。其次,要把正文的标题和正文的主旨紧密结合起来,让读者眼前一亮;较后,正文凸显的主旨与命题作文要求高度吻合,且新鲜脱俗,让人深思。因此,题干、标题、文旨,三者的关系似断实连,遥相呼应。一是本文把二十四节气比作“无形无感,人人不可缺少,只有到空气稀薄之地,或难以自主呼吸时,才会发现它的珍贵”的氧气,且作者在文末以心理活动的形式将其巧妙点明,可谓形神兼备记叙文和散文扣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如本题干中的氧气,由此或在正文中通过议论、心理活动、人物对话、作者感悟等途径进行点题。二是本文把二十四节气作为着墨点,出常规,出常人,新颖别致。文末提到申遗成功,这增加了本文的知识性和文化性,也突显了作者非同一般的视野力。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三是本文把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文化传统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农耕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有虚有实,有点有面,血肉不可分离,从而大大地丰富了文章的意蕴。对农耕文化渐渐逝去的惋惜之情,对亲人渐渐衰老的怜爱之情,水乳般交织在一起,也让读者掩卷之余由此及彼遐思不已。

  第四,本文瑕疵主要有二:

  一是题干要求不少于800字,本文写了近一千字, 篇幅还是长了一些,应该在800~900字之间,以850字为较佳。

  二是有处比喻掺和了典故,比较生僻,“奶奶的手颤抖着,薄如蝉翼的一页日历飘在时光里,仿若郑思肖的‘无根兰’”,违反了把抽象的比作具体的、把不常见的比作常见的比喻运用原则。不过,瑕不掩瑜,该文当属上佳之作。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