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孔乙己》这篇文章反映的深刻的含义是什么?孔乙己象征哪些人?
小蜜蜂 2019-12-17 16:03:26

  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也是冯家社会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机制,但是也是普通黎民百姓百姓想要从政的的机会,因此这个制度的存在一方面为朝廷选拔了一些才干,但是也是因为一些读书人痴迷于此,而变成了科举制度的副产物。孔乙己就是这样的一位饱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人物形象,鲁迅先生在写这人物的时候,其实就是通过这个人物形象来抨击科举制度,这也是当时的思想进步的一个象征。

《孔乙己》这篇文章反映的深刻的含义是什么?孔乙己象征哪些人?

  《孔乙己》这篇文章,被称为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封建文化的檄文,刻画细致,语言犀利,剖析事理,入木三分。至今读来,那个的,独特的,“鸦立鸡群”的(明明是只鸦,偏偏把自己当成白鹤)既死要面子,又不免偷窃的读书人形象,仍跃然眼前。在今天,他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且听山人道来。

  其一,墨守陈规,不知变通,死路一条。你看,孔乙己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仍要坚持穿着,为什么呀?那是在摆自己是读书人的臭架子,自己不会营生,一味好吃懒做,几乎到讨饭地步了,还不肯与短衣帮为伍,一根筋,一条道走到黑。不劳动,那他到底在干啥?小说中有一细节透露了这一消息,有一酒客讥笑他,我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可见,他还在坚持读书,坚持做着金榜题名的黄粱美梦。如果他能放下架子,自食其力,也不会有悲惨的结局。

  孔乙己的命运启示我们: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变化,越来越快。我们要不断转变态度,转变思想,转变做法,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就是《易经》上强调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往大方面说,一个只有经常改革才能保持活力。北宋的王安石,就有改革的决心和气魄,他说,天命不可怕,人言不足畏,祖宗之法不可依。可惜北宋没有将改革坚持到底。从个人层面,就农村教师而言,面对的大多是留守儿童,在家多沉溺于电视,手机中,教师也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在课堂教学艺术上着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二,踏实做人,体值,才有出路。一张废纸,在精美,大家也不愿意捡,一张一百元人民币,在皱巴,大家也愿意捡,原因很简单,后者有价值呀。《孔乙己》中,鲁迅揭示了一个多余人现象,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一方面讽刺了事态的炎凉,人情的自私,冷漠。我觉得,更多的是告诉我们,对于一个病态的社会,那一个社会都有矛盾存在,我们关键是要提升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变成一个有用的人。你才能受重视,才会被尊重,才会被任用,没有价值,就啥也不是,没人理你。你看,孔乙己一到酒店,大家都讥笑他,去教小伙计识字,小伙计心想,讨饭一般的人,也配考我吗?孔乙己只好去找三五岁的孩子玩,给他们分斗吃,说着多乎哉,不多也的话。这才是人生的大寂寞,大悲哀,沉痛到骨髓里,只有孩子,愿意和他玩了。所以孔子说,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怕别人不了解你,不怕没有位置,你有知识,有做事的能力了,还怕什么呢?

  其三,不管何时,不管何地,保持机心。题主说孔乙己是不是值得尊重,当然,是生命,我们都要尊重,这也是罗素说的,我为什么活着,因为我对人类的苦难有不可遏制的同情。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已经卑微的如同尘土,仍不失善良,教小伙计识字,给孩子们分豆。仍从不拖欠,口袋里只有几枚铜钱,还要全部排出。

  孔乙己能够读书,看来家底不错,原来不愁吃穿,没有依靠后,还懒得出奇,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一件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都预示着他悲剧的必然性。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