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如何评价李白的《赠汪伦》?该诗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小蜜蜂 2019-05-15 15:47:20

  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这首诗意思的浅显,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首诗真的是老妪能解,所以也有一些人说这首诗是李白的一首打油诗,但是能够被传唱,其中的情真意切肯定是真挚的,所以小编觉得在评判一首诗的层次的时候,较主要的是其中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否真切的被表现,语言文字的粉饰是一种锦上添花而已。

如何评价李白的《赠汪伦》?该诗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李白曾应汪伦"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之邀,滞留泾县数日,汪伦常以美酒招待李白,二人宴饮欢畅,交情甚笃。天宝十四载秋李白告别汪伦,汪伦"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并亲送之",李白感其深意,因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汪伦其人也因《赠汪伦》一诗丹书留名,此诗景切情真,逸兴迈,心思澄明,遂能调绝千古,传唱不衰,历代论者皆存高评。然严羽《沧浪诗话》云:"诗忌意浅、字俚",太白此诗情感直率、信口而成,岂非已经犯了诗家大忌?

  唐人送别诗中诸多名篇,譬如王维《送王二使安西》以景写情,客舍、杨柳等景物全都关合离别;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即景生情,寒雨连江,江水浩荡,叮咛之辞中深情自现;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送人,画面场景交替转移,结句徐缓,真情悠悠。李白所作《赠汪伦》既无景物烘托气氛,也无跌宕生姿的场景铺排和情感旋律,而是直截了当地叙事,直截了当地抒情,节奏平稳,意绪疏朗,乍一读来,则觉平淡浅近,几近俚俗,实则不然。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是叙事,李白轻舟待发,于一叶小舟上回望水岸,自有淡淡怅惘,忽然听得一阵踏歌,是意料之外,亦是意料之中,友人间之默契如此,又有淡淡欣喜。知交心有灵犀,分袂之时自不必做寻常依依之态,虽值萧瑟秋季,也只消轻揖作别,以期来日重逢,故不落俗套,不必写草木摇落、冷霜侵衣之情态。行文至此,意境已入疏朗开阔一路。且此并未言明何人相送,歌声先行,人物自然是呼之欲出,此即含蓄之笔,亦是为后句预留伏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抒情,"桃花潭"一句呼应首句,指明地点,结局呼应"踏歌"一句,明言送行之人为汪伦,结构精当。句中以"千尺"桃花潭水之深湛,继而笔锋一转,用"不及"二字将深厚的友谊与深千尺之水做了比较,极言情之深切,沈德潜认为"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就妙在以一转换间",此乃比物之妙也。

  整首诗歌中还有两个颇为值得注意的意象,一为舟(船),一为水,从古至今,它们构成了无数别离的空间,譬如太白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高适之"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许浑之"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等,片帆正举,水波漾漾,惹人情思,因而在《赠汪伦》一诗中,离舟、踏歌、潭水也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而太白高明之处就在于将几者融合,构成了一个生动鲜活的离别场景:李白已然踏上轻舟,汪伦匆匆赶来,见船已离岸,灵机一动,便以踏歌相送,以表惜别之情,李白闻歌乍喜,往日把酒言欢、畅游山水的日子一一涌上心头,诗兴大发,作诗以遗之。

  写眼前景,说口头语,言别离情,兼备弦外音,空灵自然,是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歌美学追求的彰显,也是唐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审美境界的典范,岂可以俚俗而字论之?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