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华北平原的地质构造是怎样的?如何分析?
大白 2019-11-29 19:33:15

  华北平原的地质构造是怎样的?如何分析?在学习地理的时候,同学们要想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就需要活学活用,能够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四川伊顿教育网小编帮助大家整理了关于华北平原的地质构造的相关地理知识,希望小编整理的内容对于大家的学习能够有所帮助。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详细内容,同学们还有关于地理的相关问题,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老师哦。

华北平原的地质构造是怎样的?如何分析?

  华北平原位于太行山山前沉降带,在黄河、淮河、海河等共同沉积作用下形成的沉积平原,在形成过程中,古生物的遗体会随平原一起沉积,在地层中保留下来,所以华北平原地下不仅有化石,而且数量众多,几乎各地质年代的化石都能在太行山和华北平原中找到。河北元氏县位于石家庄南28公里处,太行山东麓山前地带,近期发现了大量化石,尤其是以三叶虫化石居多。在距今5亿年前的寒武纪,三叶虫是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是节肢动物的一种,由于背部坚硬,背沟纵向分为大致相等的三片,因此取名为三叶虫。(上图)

  三叶虫大致在5亿~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亿年前的二叠纪完全灭绝,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年,是一类生命力极强的生物,而且这次在元氏县发现了大量的三叶虫骨骼,残留在泥岩中。(下图)三叶虫化石在华北平原较为常见,生活在浅海中,种类有一万多种,较小的几厘米,较长的有1米多长。可以推测出,元氏县与石家庄周围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1959年陕西境内永城县酇城公社马六村出土了五块纳马象牙化石,1976、1977年在夏邑李集两次出土了三块犀牛牙化石,2019年3月30日,永城市出土一根3米长完整的纳马象牙化石。而这些地方也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上。这些纳马象化石大多出土距今20多万年前第四纪晚更新世,却在第四纪冰期的间冰期与冰期变化之中走向了灭绝,没有留下直系后裔,并不是今天亚洲象和非洲象的祖先,与之相比,纳马象身材较高大,额骨平宽,头骨比较大,象牙较直向上方内部弯曲,其长度多达3~4米长,臼齿是高齿冠,适合咀嚼坚硬的植物。

  纳马象生活在气候温暖湿润,水草繁茂的环境里,与现在的气候环境相差较大。20万前黄河流域比现在要湿润,有些类似亚热带季风气候,从纳玛象的臼齿来看,食物多以灌木和乔木树枝为主,还不是热带雨林气候环境。只能说20多万年前的陕西气候比现在要湿润的多,之后才慢慢变得干旱起来。所以说环境发生的变化 ,纳玛象物种才灭绝。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面积广大,可不要小看海拔不高,才50多米,其实地下沉积很厚。由于新生代造山运动影响,在太行山山前断陷沉降,同时又接受黄河、海河、淮河水系带来的泥沙沉积,形成了巨厚的地层,多数地方沉积厚度达700~800米深,较厚的地方陕西、陕西、可达5000多米,而且华北平原面积还在扩大。

  一般地来说,华北平原地质结构大致分为二层,上层为沉积物,是由于河流、湖泊、海洋等淤积作用形成,华北平原上发现很多河流沉积相,也有湖相沉积,在河北沧州一带还发现贝壳堤,也表明这里是海相沉积,由于河流冲积作用,陆地向海洋延伸,海洋进一步退缩,一些海洋生物化石沉积在地层中。可以说华北平原就象一本厚厚的书,里面记载着地质历史时期的信息,今天我们发现了各种化石,历史再告诉我们,这里有生命的演化,生物再进化。

  华北平原地下岩层为母岩,主要有海相沉积的石灰岩和岩浆侵入岩,还有一些变质片麻岩构成,这是华北平原底部坚硬的岩层,它撑起了我们华北平原的这片天空。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