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悲”的是什么?
大白 2019-09-23 11:30:22

  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悲”的是什么?杜甫留下了许多的诗词,但是由于作者所处的唐朝正是时事变迁,政权动荡的时期,所以留下的不少的诗都是忧国忧民、感慨时政的。杜甫描写悲秋情绪的诗不少,而较的就是这一首《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了。下面小编对于这句诗的详细背景和赏析都为大家整理在这里了,快来看看,是不是对于你有帮助吧!

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悲”的是什么?

  伤春悲秋,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挥之不去的情结。对于杜甫来说,“悲秋”的情结,主要体现在他《登高》里的那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寥寥数语,浓缩了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景象,充满了无限的悲愁与凄凉。

  杜甫的这种悲情与凄凉,与历代文人墨客悲秋的表层情绪并无二致,从《楚辞》里延续而来,即“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但是,杜甫的悲秋,要远比哀叹草木萧瑟要深刻,那是因为里面融入了诗人的家国情怀。杜甫的“悲秋”,与他诗歌里一以贯之的忧国忧民情怀是一致的。诗人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的满目疮痍,见证了百姓的颠沛流离,自己也遭受了宦海沉浮,甚至被叛军所俘,忍受着被禁长安的屈辱。

  杜甫眼里的秋天萧瑟之景,是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所代表的衰亡之气。他所悲哀的,是安史之乱那个时代背景之下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正如杜甫在《悲秋》一诗里所云,“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凉风习习,秋日萧瑟,杜甫想到的是战乱年代里强盗横行,人们盼望的亲情,真真切切成了“家书抵万金”。这位伟大的”诗圣”,不仅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感伤,更为黎明百姓的食不果腹忧心。秋风的悲凉,生活的贫苦,可不是更让人渴望亲情的温暖。

  在《登高》中,杜甫已是垂垂暮年,登高望远,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深感悲凉。为秋天的萧瑟悲凉,为的衰落悲凉,也为自己的壮志难酬悲凉。诗人胸中的这股悲凉之气,远非简单的”悲秋”所能概括。尤其这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凉不失壮阔,寂寥不乏激昂,虽有身世浮沉之痛,但却能让人在孤独中体会到一种苍凉悲壮之美。杜甫的“悲秋”,融入了家国情怀,才显得如此沉郁顿挫、气象万千。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