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创作背景是什么样的?全文内容是什么?
大白 2019-08-08 15:14:17

  杜甫,唐朝诗人,亲身经历了唐朝较鼎盛的时期,也看到了王朝日渐衰微的情景,因此所做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描述了王朝不同阶段的面貌。那么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创作背景是什么样的?全文内容是什么呢?小编曾说,要想理解一首诗,要了解清楚它的创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写诗时的心理活动。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全文内容,创作背景以及意义吧,供大家参考。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创作背景是什么样的?全文内容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标题的角度理解一下这首五百字的长诗的创作背景。标题中“咏怀”二字指的是诗人借助诗歌来抒发情怀,寄托抱负。“自京赴奉先”又表明了这首诗带有的“纪行”性质。纪行,指的就是古人在周游或是旅行的过程中用诗歌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这类诗往往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奉先”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县,位于现在地陕西蒲城。“自京赴奉先”指的就是杜甫从京城到奉先县一路的所见所感。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天宝十四载(755年)的十月初,时值“安史之乱”的前夕,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运用了一组醒目的对比,让当时社会的残酷性昭然若揭,这种掷地有声的抨击一针见血,使它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纵观全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有杜甫对自己凄凉人生的慨叹。在寒冷的冬天里,那些富贵人家里传来酒肉的香气,可是仅仅一门之隔,路边却有无数流离失所,冻死在冬日里的贫寒百姓。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作者在写下这个句子之际可能是涕泗横流的,这个句子饱含了对底层百姓的无尽同情和对统治者的失望。

  并且,杜甫同情百姓之际,也带入了一种自怜情绪。一方面,杜甫在官场上空有鸿鹄之志而不得施展,就像上文提到的,他一生没做过什么大官,那些直接关乎民生,于社稷有重大意义之事他都搭不上手,有心无力。不在其位便不能谋其职。

  本诗的后半部分,作者写到了回家之后的场景:“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当诗人带着沉重的思念,归心似箭地冒着漫天风雪归家,想要同家人有难同当时,他却发现一切都晚了。他只见小儿子已经死去,家人们在一旁恸哭。可悲的是,小儿子死去的原因不是其他,竟是因为吃不饱饭而活活饿死。

  这样看来,他们一家又和那些在路边冻死,饿死的悲苦老百姓们有什么区别呢?作者虽然做了一个小官,可是较后却连自己家人地生计也无法增加,他甚至都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丈夫,合格的父亲,却半生沉浸在服务百姓,服务的宏伟梦想之中,这是何等的讽刺和悲哀!

  可见,作者在全诗中表达了于国于已两个层面的悲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既是对整个社会残酷现实的揭露和不满,也是杜甫对自己悲剧人生的愤慨。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