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全诗内容是什么?这首诗妙在哪里?
大白 2019-05-22 16:20:27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全诗内容是什么?这首诗妙在哪里?关于春的诗句有很多,但是这一句是传唱度较广的之一。这首诗其实是南宋一名僧人志南和尚所写,描写的是春天刚至,诗人描写了春雨中的景象。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全诗内容以及全文赏析,有需要的同学快来和小编一起看看吧。更多相关资讯,关注四川秦学网相关栏目。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全诗内容是什么?这首诗妙在哪里?

  一、自然本真之乐

  首先,这首诗的意思很好理解:诗人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古树树荫下。然后拄着拐杖走过桥东。春光正好,杏花微雨中,"我"在花瓣中漫游,花瓣沾上衣服,落了一片片花儿,仿佛要打湿我的衣裳,风早已褪去了寒气,杨柳春风拂面而过,温和淡然,一如此诗的春日美景,令人沉醉。古树林、杏花雨、杨柳风,这都是自然界的景物,这些事物一组合,本身就有诗境,而诗人的路径也是自然而然,停下小船,扶着拐杖去到桥东,沿途赏春日美景,不知不觉间落了一身杏花雨,吹了清爽的杨柳风。平平淡淡的经历,毫不独特的景象,却看起来如此的美好,是因为这本就是春意盎然的自然之美。

  二、炉火纯青的诗艺

  其次,虽景本身就美,但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写得妙的,这首诗之所以能以简单平常的景物写出如此的情致,主要还是归功于诗人诗艺的炉火纯青。先来看第二句:"杖藜扶我过桥东。"本应该是"我"扶着拐杖,诗人却写"杖藜扶我",一方面语序颠倒,打破常规,给人新奇之感,一方面又把藜杖(即杖藜)拟人化,使其具有了人的情态,使得整个句子生动起来了。

  再看第三四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诗人写杏花雨似乎沾湿衣服,用的是"欲湿"两字,写杨柳风吹拂着诗人,用的是"不寒"两字。"湿"写出了杏花的密,因此给人"雨"的感觉,这写出了这情景的真实,并非为了将杏花形容成雨而故意夸张成"杏花雨",而是这杏花纷纷扬扬落下的情景,的确就像极了下雨,这样的场面给了诗人这种下雨的错觉,这种观感写在诗里,才显得真切动人。而"欲"则更妙,点名了杏花雨的实质:看似是雨,,实则不是雨,因此不可能真的打湿人的衣裳。

  而"不寒"也有类似的妙处。诗人本可以直接说春风"温和",而用"不寒"这两个字,除了在格律平仄上的考虑之外,还是从反面着手,用不寒冷形容春风,恰巧写出早春二月刚刚退寒,而如今温度刚巧温和"不寒"的这样一个情况,可见诗人心思之细,观察之深。此外,三四句还以对偶精工闻名,且用"杨柳风"代替春风,也是情态宛然,和王昌龄《闺怨》中以"杨柳色"代替春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平和中庸之美

  这还要回到诗的三四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还请读者再次凝聚目光到中间这两个词上——"欲湿"和"不寒"。"欲湿"是将湿未湿,"不寒"是不冷不热,都是刚刚好、恰好、正好,正巧在那个"度"上,就像这早春二月的天气和诗人此诗的心情一样,都是平和淡然无欲无求。而这,正符合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中正平和。这和宋诗所追求的平淡美,也是不谋而合。因此笔者才说这首诗是宋诗的代表作。注意宋诗并不是指宋朝的诗,而主要是指宋人开辟的这种平淡自然而内含玄机的风格,因此就算在宋朝之后,清朝也有宋诗派和唐诗派,这并不是完全按朝代划分的。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