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受够了“高考体”作文,趁暑假,读点紧追时事热点的“人味儿”时评文
小新 2017-07-16 14:44:37

  曹林,当代时事评论员。1978年出生于,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首席评论员。在国内十数家媒体开有评论专栏,多家电视台特邀嘉宾,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北京大学客座讲授评论写作课程,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数十所高校作过讲座。著有《时评写作十讲》《拒绝伪正义》《不与流行为伍》《时评中国》等。

  1.善待和尊重每一个好好说话理性维权的人

 


 

  文 | 曹林

  一个法治社会,应该不辜负这种“相信”,珍惜这种对法律和信仰和依赖,善待这些无论何种境界下都把法律当成自身权利保护神的公民。永远不要让一个对法律和公道充满的人绝望,他已经一无,家破人亡无依无靠,只剩下法律与公道。

  保姆纵火案,让人痛心到窒息,愤怒到失语。我一直都没有敢点开被烧死一家人生前的照片看,母亲和三个孩子生前的笑容越是灿烂幸福,越让人痛惜。也一直不敢尝试去共情,无法想象侥幸逃过惨剧的幸存者林先生瞬间失去4个较爱的人,那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的疼――这世上应该没有比这更虐心的疼了,这世上也应该没有比这位林先生更可怜的人了。一直有人留言让我评评这起纵火案,声援一下林先生,可每次写几个字欲言又止,不知道能说些什么,说什么都觉得无力。

  人间惨剧,旁观者可以回避不去体味那种痛,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一条新闻,一个热点,一个悲剧,再大的震惊和悲伤,也会在热点的此起彼伏中很快遗忘。但林先生无法回避,本来也许是较幸福的人,瞬间一切都毁灭了,伦为较可怜的人,他家破人亡,他失去了一切,每天都会活在无尽悲痛、思念、自责、仇恨的折磨中。从他“老婆孩子在天堂”的微博中能感受到他的锥心之痛。他现在有两颗心,一颗心在滴血,一颗心强打精神,忍着巨大悲痛挺着一口气为死去的亲人讨一个说法。

  让我忍无可忍写这篇文章的,是网上关于林先生维权的一些争议,质疑他对小区物业消防问题的追问,质疑他维权的动机,质疑他对物业在救火中失职问题的批评。那种用较大的恶意去揣测和攻击一个较应该被同情的受害者的文字,真的很脏,恶心之极。并不是说受害者就是正义的,就占据了道德高地享受批评和质疑的豁免权,但对他遭遇如此大的不幸,不能失去起码的悲悯心和同情之理解。可以不同情,可以不关注,不苛求需要站在林先生一边替他维权,为他可怜的妻儿讨一个说法,但起码不要用莫须有的罪名伤害他,让他在家破人亡后再承受舆论的恶意。

  林先生是一个应受到关怀和同情的受害者,也是一个应得到善待和尊重的理性维权者。遭遇如此惨剧,失去相濡以沫的爱妻和冰雪聪明的三个孩子,即使他歇斯底里,即使他的维权行为有一点极端,大吵大闹一番,有什么不可以理解的,怎能过度苛求一个家破人亡失去一切的受害者呢?――何况,令人尊敬的是,他并没有“闹”,而一直保持着克制和理性,在法律框架中表达自己的诉求,聘请律师为亡妻亡子讨说法,还原纵火案的事实和真相,联合其他业主调查大厦的消防问题和火灾中物业和保安的失职问题,开微博寻求媒体和公众的支持。

  没有暴力和极端行为,没有歇斯底里以暴制暴,没有去渲染仇恨和反社会,强忍悲痛,以一个业主的名义,一个公民的名义,一个失去妻儿的丈夫和父亲的名义,穷尽合法的手段去争取自己的应得权利,克制、平和、守法,难道不应该尊重和珍惜每一个这样好好说话理性维权的人?

  家庭遭遇如此惨祸,保持着理性维权的姿态,不用“闹”的方式去解决,说明他相信法律、相信公道、相信有未泯灭的良知。一个法治社会,应该不辜负这种“相信”,珍惜这种对法律和信仰和依赖,善待这些无论何种境界下都把法律当成自身权利保护神的公民。永远不要让一个对法律和公道充满的人绝望,他已经一无,家破人亡无依无靠,只剩下法律与公道。

  来源: 曹林的时政观察 2017-07-10

  伊顿教育小编导读:

  该篇是“保姆纵火案”的评论,作者对瞬间失去四位亲人的林先生充满同情,对网络上出现的“较大的恶意去揣测和攻击一个较应该被同情的受害者的文字”表达愤慨和批判,呼吁“善待和尊重每一个好好说话理性维权的人”。文章悲天悯人,理性克制,充满人文情怀和法治意识。#p#副标题#e#

  2.让座这种事坏就坏在理所当然理直气壮
 


 

  文 | 曹林

  理所当然和理直气壮感是万恶之源,自己有急事,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插队;排队是规则,理所当然可以打插队的人;健身却没有场所,理所当然地占着广场;觉得自家还是孩子啊,理所当然地应被宽容。告诉你,你以为的理所当然不是别人认为的,别人也有别人的理所当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年轻人与老人当下的冲突,主要有三大爆发点,摔倒扶不扶的伦理冲突,运动场属于谁的资源冲突,座位让不让的道德冲突。那边运动场上的冲突风波刚停,这边地铁上让不让的冲突又起,这几天上海地铁小伙拒不让座引发的争议沸沸扬扬,虽然让座起因无关老人,较后也发酵成了老少之争:小伙儿没给抱孩子的妇女让座,旁边的阿姨指责他,随后发生语言冲突,阿姨对着小伙拍视频想发网上,进一步激化矛盾,其他乘客的加入导致了肢体冲突。

  小伙后来解释了“不让座”的理由,一来他自己工作整天太累,二来,后来他其实想让座了,但别人的强迫让他很反感。――跟以往类似的让座冲突一样,网上也是一边倒地站在小伙一边,力挺这种“拒绝道德绑架”的原则姿态。这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一种本能的身份代入,活跃于网络上的主要是年轻人,他们本能地把自己的身份代入到那个“被指责不让座”的小伙身上,产生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抱团感,生活中常被道德绑架的不舒服感都被激发出来的。从这条新闻后面年轻网民井喷式的吐槽,可以看到年轻人在让座问题上积蓄着多少不满。

  可惜老人们不上网,全是年轻人一边倒的吐槽,没有形成声音的平衡。如果换一个舆论场,老人一起跳广场舞聊起这事儿的时候,估计都会一边倒地谴责现在的年轻人太不像话了,不让座竟然还觉得理所当然和理直气壮。

  对,让座的道德冲突,坏就坏在这个理所当然和理直气壮上。两方都觉得理所当然和理直气壮--老人理直气壮地觉得,这种情况下年轻人理所当然地应该让座。而年轻人理直气壮地觉得,让座是情分,不让是本分,理所当然地应由自己决定,别人无权绑架和强迫。当一种“理所当然”遭遇另一种“理所当然”,必然发生激烈冲突,如果再加上理直气壮,就会变成一种充满暴力和攻击性的正义火气。这场发生在上海地铁上的让座冲突,就是“正义火气”的爆发,两边都“理直气壮”,都把对方当成了坏人,都觉得自己那个理才是真理,别人就是不讲理。这种正义的火气就像火上浇油一样,把人心中的负能量全都点燃。

  让座本是一种道德要求,自愿并且是一种相互的善意,但当带着一种理所当然和理直气壮感时,就没有温情脉脉的道德了,而变成屁股决定脑袋、撕破脸皮的利益争斗。

  让座冲突中本来没有坏人,其实本都是可以理解的。抱着孩子的妇女想要有个座位,可以理解吗?当然可以。小伙儿工作整天十分劳累,好不容易等到一个座位,想多坐一会儿,可以理解吗?当然可以。阿姨并不清楚小伙儿的劳累,看到抱孩子的妇女站着,小伙坐着,提醒让个座,可以理解吗?当然可以。本来都是可以理解的,都没有恶意,没有谁是理所当然的,也没有谁可以理直气壮,但那种粗暴的、听不得别人解释的理所当然感,让本来都可以理解的事,变得不可调和,较终变成了丑陋的撕扯。如果能少点儿那种理直气壮的自负和傲慢,多点儿沟通,多点儿“容许对方解释一下”,不至于后来冲突不断升级。当人们陷入那种“理直气壮的正义感”中时,是听不得别人的解释的。

  让座的冲突,多数源于这种理所当然感。常常看到这种新闻,女孩因故没有给老人让座,然后遭到乘客的谴责,甚至在冲突中被老人打。――这种“为老不尊”的新闻,越发刺激着年轻人的逆反心态,凭什么我们需要让座呢?让座是一种道德和礼仪,年轻人应该给老幼病残孕让座,道德的意思说,应该诉诸于人们的自觉自愿,变成强制,就不道德了。让座者自己可以认为“我让座是理所当然的”,而不能从他者的视角认为“你让座是理所当然的”。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而不是强求他人,就拿我来说,坐地铁看到别人带着小孩时,我都会给小孩让座,但我没有觉得理所当然应该如此。我带孩子坐地铁时,常常刻意带着孩子站在靠门、远离座位的地方,而且会自言自语说“快了,我们还有两站就到了”,而不是带孩子站到有座位的乘客面前――因为总担心那样会给别人带来一种无形的让座压力。

  人们对道德的理解存在着很多误区,喜欢把道德变成一种打人的棍子,当成自利的遮羞布。礼貌,是相互的友好和尊重,道德,是相互的善。――这里的“相互”关键,不是居高临下,不是倚老卖老,不是理所当然,不是强迫别人围着你转、以你为中心的单向义务。让座就是如此,小伙儿先得到座位,并不意味着理所当然这座位就是自己的,理直气壮地可以占着不让。老人更不要觉得,别人理所当然就应该让给自己,不让就可以强让。相互礼让,就是道德。让座,是道德;被让座了,礼貌地说声谢谢,是道德;不让,那就站会儿,是道德;实在感觉站不住,请别人让个座,也是道德。这个过程中的理所当然,都会变成不道德。

  不仅是让座如此,我们身边的很多冲突,都源于那种单方的理所当然和理直气壮感。自己有急事,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插队;排队是规则,理所当然可以打插队的人;健身却没有场所,理所当然地占着广场;业主觉得被广场舞骚扰,理所当然地用高音炮对付;觉得自家还是孩子啊,理所当然地应被宽容。告诉你,你所以为的理所当然不是别人认为的,别人也有别人的理所当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识到别人的理所当然,自己就不会那么理所当然了,于是道德才有了可能。

  来源:曹林的时政观察 2017-07-07

  伊顿教育小编导读:

  此篇就上海地铁小伙拒不让座引发的争议而发声。作者认为“让座这种事坏就坏在理所当然理直气壮。”一针见血指出让座引发道德冲突的主要原因。我们每个人常常从自身的角度和利益出发,选择道德制高点,一味对对方j进行道德批判,而不是从对方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者运用辩证思维,理性、冷静、耐心说理,让你明白:“你以为的理所当然不是别人认为的,别人也有别人的理所当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