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秦学教育家长群@久石让石久 在论坛中发起了这样一则求助:为什么孩子平时成绩还可以,可一到大考就不行了?
相信有这种现象的孩子并不在少数,明明平时成绩很优秀,小测试、课堂表现都不错,可一到大型考试,完全发挥不出该有的水平,如果不及时排解,这种状态就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前一次大考发挥越是不好,下一次大考背负的心理压力就更大,再次考砸的可能性自然就更大。
这都是詹森效应惹的祸!
詹森效应
詹森效应是一种心理学专业名词。美国速滑运动员丹·詹森 (Dan Jansen) ,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大型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
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是人的一种浅层的心理疾病,即将现有的困境无限放大的心理异常现象。
平常名列前茅的学生在高考中屡屡失利;实力相当强的运动员却在赛场上发挥异常,饮恨败北等等,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詹森效应在作怪。
对于平时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孩子来说,所受到的关注和表扬相较于其他同学自然更多,这也无形当中给他造成了一种心理暗示: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对于运动员来说,除了心理暗示之外,还要背负社会、国家、家庭等各个方面的期望和压力,沉重的心理包袱造成的患得患失心理,到了关键时刻发挥失常自然不难理解了。
图丨丹·詹森
那些令人心疼的詹森效应
丹·詹森的例子自不用说,从1984年南斯拉夫萨拉热窝奥运会一直到1994年的利勒哈默尔冬奥会,丹·詹森经历了七次失利,到第八次的1000米速滑,他才收获个人奥运首金,也是唯一的一枚金牌。
中国运动员中也有这样的案例。04年年雅典奥运会前被寄予夺金厚望的中国男子体操世界冠军李小鹏在男子单项比赛中发挥失常,仅获得一枚双杠铜牌。也同样是他,在2003年世界体操锦标赛却获得了两个项目的冠军,而且也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双杠金牌得主。
高考上的詹森效应就不用说了,数不胜数,多少孩子高三一模、二模、三模都没有出现多大的纰漏,可到了高考考场却致命地发挥失常。其中不乏复读者,可复读的结果甚至还不如上一年。
#p#副标题#e#
学会与詹森效应说再见
【对学生来说】
学会丢掉心理包袱。 想要保持优秀的心态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因此而患得患失就不应该了。那些经常在大考前经常给自己这样暗示的同学尤其要注意:
“我很优秀,我必须成功,我不能失败。”
“如果我在重要的考试中失败,会被同学笑话,老师会觉得我平时的成绩都是假的,别人就会看不起我,我会很没面子。”
这些暗示也许一定程度上会提振考好的决心,但也极容易引起焦虑,尤其在当前这种心态不稳定的情况下,很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
要想避免詹森效应,在平时就应当注意纠正自己的这些不正确的想法,学会用平常心对待考试。
加强综合训练,注意考试策略。 学校的小考大都针对的是部分知识,而大考往往着眼于全线知识,考验的是各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需要加强对各种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应对综合问题的策略。
考试策略方面,相信学校的老师已经讲的足够多,这里要特别提一下难题的应对策略,遇到难题,应该心平气和,这类题我努力去做,哪怕这次考试做不上来,考试后再研究,不把问题留到高考考场就行,学会取舍,把能到手的分数全部拿到手,分数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学会排解紧张心理。 呼吸调整法就是其一种简单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临考前感觉自己过分紧张,可以把注意力放到呼吸上,放慢呼吸节奏,感受每次的吐息,就像感受慢动作一样去感受细节,不要去想考试的内容,一两分钟后自然会放松下来。
这其实就是一种注意力的转移的方式,可以应对任何考试紧张的状况,如果有其他能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也可以自行尝试使用。
基础知识任要反复巩固。 我们经常会用“马虎、粗心大意”来为自己做错简单题目找原因。其实做错简单题目的原因还有一种——“模糊”,对概念的模糊,知识点的模糊。究其本质是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理解不透彻,加之考试紧张,自然就会出错了。
在知识点上掌握不够全面,没有形成深刻记忆,所以到考试的时候对一些细节就不能确定了。或者一道数学题目出现了,而且知道平时做过,也曾经做对了,可在考试的时候就是想不起怎么做了!
这就是不扎实的表现。
【对家长来说】
给孩子松绑,保持平常心。 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孩子需要的更多的是鼓励而不是一个个命令式的目标,诸如“你一定要考上重点大学”“你要是考不上,人生就完了”“如果你考不好,我会很失望”的话尽量少说,这些话使得他们觉得如果考不好,会对不起家长。
除此之外,平常心对待每次考试也是每个家长应该学会的,也许有时候孩子没考好,刚准备跟你保证下次一定考好,却被你一句“怎么考成这样”而浇灭全部希望。
推荐阅读:聆听范姜国一的高考故事,用快乐学习对抗应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