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何理解?
楠哥 2019-04-11 09:23:24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何理解?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雍也》,其中出现了现代汉语中的一个成语“文质彬彬”,它的意思是这个人很有礼貌、比较文雅。但是在《论语》当中文质彬彬并不是这个意思,我来教给大家如何正确理解“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何理解?

  一,字面意思

  这几句话的断句应当是这样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内在的本质,或者解释成质朴或朴实。

  “文”,华饰也,即文采文饰。对于人来言固有的好品质是质,礼乐的修养属于文。

  “野”,粗陋,鄙俗,粗野,粗俗。

  “史”,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史,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可不足也”。依此,我们可将“史”理解为虚浮不实,因内心缺少足够的真诚。

  “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那么这几句话可以这么翻译:质朴过文饰就会粗俗,文饰过质朴就会虚浮。文饰和质朴搭配得当,这才是君子。

  二,个人体会

  孔子这么说是强调“文”和“质”的合理配合,让两者恰如其分,不应过度偏置一方。人朴实的本性还应该再加些恰当合适的文饰,这样才能达到“文质彬彬”的地步。这也是中庸思想的一个体现吧。但是文与质两者有时不会平衡,那么这时候我们是选择“质胜文”呢还是“文胜质”呢?个人体会还是选择“质胜文”的好,宁愿让自己显得粗俗一些也不能让自己变得虚浮和华而不实。儒家还是讲究人要有一颗真诚的仁爱之心的吧,当文饰过质朴的时候,满身都是浮华,满身都是虚浮,这样的浮华与虚浮没有多少真诚可言。此时或许还会伴随着“巧言令色”的出现吧,毕竟因为“巧言令色”也是文饰过的。

  那么怎么达到《论语》所说的“文质彬彬”的地步呢?我想首先我们要保持一颗质朴真诚的心,一颗仁爱向上的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努力地通过学习礼乐等(现代社会大概是指学习相关的知识和礼仪规范吧)让自己有文采有文饰一些。

  总之,达到文质彬彬的地步是较好的君子地步,达不到文质彬彬的时候,那么我就选择质胜文吧,虽然粗俗,但还有真诚可言,不虚假,不浮夸,挺好。

  所以说“文质彬彬”的意思在现代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不是以前孔子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的意思了。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