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青少年追星成本高,如何正确引导粉丝经济观!
小新 2018-11-27 10:23:47

  在当今社会,追星已经成为很多青少年饭后课余的日常,一起喝同学们谈论着自己喜欢的明星,一脸的享受和痴迷。很多青少年为了追星,甚至在自己还没有经济能力的情况下大肆消费,关于自己偶像的东西或者物件都需要拥有,痴迷程度简直入魔。在面对这样一群狂热忠诚粉的时候,作为社会和家庭学校,应该如何正确引导粉丝的经济观?

青少年追星成本高,如何正确引导粉丝经济观!

  近期,颜值崇拜、拜金、攀比、暴力等粉丝追星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与价值观相关的乱象不断浮出水面,引发社会舆论争议——粉丝们创造出了成百上千个专用术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语言体系,其中不乏“坐地排卵”“白嫖”之类的低俗词语;这个群体戾气丛生,掐架不断,一旦有人与自己意见相左,他们就会诉诸人肉搜索、人身攻击、诋毁造谣,甚至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粉丝的消费行为越发狂热,他们喊着“爱他就为他花钱、不花钱不是真粉丝”的口号,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的生活费,理直气壮地掏空父母家人的钱包;大行其道的粉丝集资应援也成为问题频发的灰色地带,由于集资行为不规范,往往给诈骗等不法行为可乘之机。

  粉丝追星属于偶像崇拜行为。偶像崇拜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人们尤其是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群体往往容易将偶像视为其精神寄托和学习榜样,加以追随模仿。偶像崇拜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青少年的心理世界,并对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堪称体现青年人价值观健康与否的晴雨表。因此,在充分尊重多元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导青少年理性选择偶像,合理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对社会主流价值理念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从英雄模范到道德楷模,再到精英人士,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青少年群体的文化娱乐方式和情感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他们心中“偶像”的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娱乐业迅猛发展,明星和他们所代表的那种时尚光鲜的生活方式进入人们视野,受到青少年追捧。一开始,明星与粉丝之间属于垂直式关系,追星族通过影视节目、演唱会、娱乐杂志等渠道了解明星,买几盘卡带CD、几张海报贴纸,每天听一听、看一看就满足了。再狂热一点的追星族,也就是去机场接机、到片场探班。

  进入后,在泛娱乐化浪潮的助推下,粉丝经济崛起,粉丝群体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强,话语权越来越大。为了迎合大众八卦心理,狗仔、媒体、网络、经纪公司几方合力,大量曝光明星隐私、炒作其绯闻,将其日常生活透明化。对于粉丝而言,明星不再像天上的星星那般遥不可及,只能仰视敬重,而更像是关系平等、联结紧密的朋友、恋人、合作伙伴。他们的追星行为也越来越强调明星与个体成长的参与性、伴生性。除了以前那些常规活动,粉丝在网络上组织无数个应援站,刷流量、控评论、造话题、炒热度,深度参与到明星形象运营的商业活动之中。在新的粉丝文化结构下,明星和粉丝结成了一荣俱荣的利益情感共同体——前者需要流量数据来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从而获得更多参加演艺活动的机会;而后者为了让自己心仪的明星持续走红,创作更多被他们喜爱的作品,而使尽浑身解数为其冲销量、刷票房、造声势,增强市场指标。从某种程度上说,粉丝群体已成为左右偶像前途命运的重要力量。从单纯的仰慕者、追随者,到明星的制造者与推动者,青少年粉丝在追星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和认同感,参与到明星工作生活中的欲望进一步膨胀。他们的狂热极易被资本利用,其中一部分盲目而缺乏理性的人就这样在市场的纵容怂恿之下走向疯狂,使应援行为僭越了道德底线,变成扰乱影视行业秩序、干预社会健康发展的“暴行”。#p#分页标题#e#

  如若往更深层次思考,当前粉丝文化的形成与我国社会结构的内在变化不无关联。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脚步加快,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家庭结构逐步瓦解,人际关系疏离,青少年的社会化、个体化趋势越发明显。再加上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生存所造就的“群体性孤独”,使这一代人渴望获得参与感、伴生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这些诉求正好可以在与明星的高频互动、参与粉丝组织的活动中得以实现。只有充分理解这种深层社会结构性变化,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前青少年粉丝群体价值取向得以塑形的根源所在。

  引导偶像崇拜行为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从偶像概念和崇拜行为的变化去把握青年价值观的变化,才能让“引导偶像崇拜行为”这个方法真正起到作用。首先,社会进步,观念更新,“偶像”概念的变迁是一种必然,但英雄人物、道德模范等传统榜样被娱乐明星所掩盖,却不是必然。我们要引导广大青少年将选择偶像的视野从娱乐明星的狭小范围之中转移出来,就需要塑造弘扬更多具有人格魅力,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的精神楷模。其次,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应努力为青少年营造充满包容、尊重、温情的成长环境,搭建主流文化与粉丝文化之间沟通的有效渠道,引导粉丝以更加理性积极的心态认识“偶像崇拜”这件事——不能只图一时的情感宣泄或寻求逃避现实的港湾,而应以精神的成长和个体的完善为目的,从表层感性地崇拜向深层理性地敬仰转变。再次,相关部门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当前粉丝群体的情感结构、文化经验和自我认知的结构性变化,避免管理手段、方法上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抵制资本对粉丝文化的投机、利用、操纵。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规范网络文化秩序,增强用网治网水平,进而系统性地实现我国文化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光明日报:从“租生活”中寻找生命的层次感

  “租生活”来了?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56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0.9%的受访青年体验过以租代买的消费方式,57.4%的受访青年认为物品更新换代快,租用可以随时体验较新潮流。

  “房子是租的,但生活不是。”套用这种逻辑,物品是租的,但生活不是。换言之,在方兴未艾的“租生活”中,所租物品或许是二手的,但生活是原版的,原创的,铭刻着鲜明的个人烙印。“租生活”不等于廉价的生活,也不等于贬值的生活,而是代表着一种具有独特获得感的新生活。#p#分页标题#e#

  万物皆可租。如报道所称,从服饰箱包到数码产品,从家用电器到儿童玩具,几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都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来使用。出租与求租,各得其所,两者的对接,既兴旺了租赁市场,也满足了各自所需,刷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一个很朴素的道理是,不是拥有某种物品才叫生活美好,通过租赁某种物品同样可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世情推物理,人生贵适意。”一说到租,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节俭,囊中羞涩,于是用较低的价格使用到较新的商品。但“租生活”又不完全与节俭有关,还与尝鲜心理有关,与追求洒脱生活有关。人生贵适意,看中的买不起或不想买,那就租吧;租久了,厌倦了,那就换租另一种品牌,扎扎实实再体验一番。何其潇洒?从这样的“租生活”中,不难看到租客的生活态度是自我的,也是率性的。

  “租生活”越来越常见,折射出当今物品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能满足租客个性化的诉求。在物资短缺的贫瘠时代,即便有租客敢尝鲜,也难以遂愿,想租而不得。而如今则不然,只要想租,几乎没有租不到的,与出租有关的App形形色色,总有一款满足你。程度上说,正因为改革开放塑造了物质的高度发达,当物品供给充裕了,公众视野开阔了,“租生活”才能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租生活”奔腾而至,渐入佳境,但并非无缺,也有需要改观之处。比如,厂家、商家以及出租方,应该尽可能向租客提供更多元的物品。有学者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供给侧的变化让以租代买这种形式成为可能,为人们的消费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再加上消费者偏好的变化,让更多生活化的物品进入到了租赁的视野中。当下,怎么租、租什么,这些难题已经解决,但有时,要租到更新奇的产品并不容易。有需求就有市场,多为租客考虑,尽力满足租客实际所需,这是供给方的责任。

  在“租生活”中,还有一环需要解决,即如何让租变得更简单、更安心?比如有调查显示,受访青年较担心的是租借中个人信息被泄露,还有人认为租还过程操作烦琐,租用品损坏赔偿难界定和服务纠纷难解决等。如此种种,既需要强化信用建设,加强对租赁平台的监督规约,也需要对租客开设信用名单,提升租客的守信意识。目前,已有企业致力于信用建设,比如租客信用分达到分数可免交押金,这值得一试。

  同时,面对这一新兴的租赁样态,监管部门也应该有意识主动介入,力避监管滞后。通过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有力有效地依规跟进,化解“租生活”中出现的制度性纠纷。#p#分页标题#e#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选择“租生活”,本就是因人而异的事,但是,多一种选择,不正体现了社会的多元?抵抗生活的无趣,避免生活的刻板化,在忙碌与疲惫中,寻找心灵上的层次感,不正体现了人性的张力、生命的创造力?不辜负时代也不辜负自己,尽量让人生更丰富多彩,过出仪式感,过得有滋有味,这就是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一种注脚吧。

  中青报:大学生耿直辟谣被责备 谁制造了代际的撕裂

  人们不必责怪一些中老年人频频“中招”,更不宜责怪一些年轻人方式方法“耿直”,应关注的是谣言的制造者。

  据东南网报道,厦门某大学化学系大三学生,发现家族群里姑父转发了一条缺乏科学依据的假信息,于是“耿直”辟谣,事后却被长辈责备。后来,他发现类似打着“科普”旗号实则是伪科学信息的群聊,只当作没有看见。

  人类步入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以几何级数增长。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不再当“旁观者”,也跟着玩起了朋友圈,谁能说这不是时代的进步?

  按理,因为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相对丰富,中老年人虽然记忆力等呈现渐行式下降,但思维的严谨与缜密程度应该比年轻人更高一些。但是,有心理学家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8个阶段,认为成熟期(50岁以上)是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中老年人体力和健康的每况愈下,造成自我调整与绝望感的心理冲突。在形形色色的谣言传播链条中,中老年人是“中招”的较大群体,“爸妈朋友圈”俨然成为谣言泛滥的重灾区,这是否与心理学家的分析有点关联呢?

  厦门的这名大学生针对长辈转发的信息“耿直”辟谣,事后却被母亲责备“怎么没大没小”,至少说明晚辈与长辈之间的思维“鸿沟”依然存在,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迥然不同。

  燕麦致癌、食盐有毒……在很多网络自媒体上,食品安全谣言层出不穷。一些旧谣言甚至在辟谣后,过一段时间改头换面卷土重来,阅读量动辄10万以上,引发人们的焦虑。

  涉及食品安全和公众利益的虚假信息,虽不至于导致人心惶惶,但也弄得许多人心里不太踏实。值得警惕的是,一些网站使出浑身解数,用“标题党”推波助澜,其责任不容推卸。其实,人们不必责怪一些中老年人频频“中招”,更不宜责怪一些年轻人方式方法“耿直”,应关注的是谣言的制造者。

  在流量为王的新闻消费大环境下,诸多的网络平台应该强化自律意识,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以赢得长久发展。#p#分页标题#e#

  就管理层面而言,就是要让那些谣言的制造者得不到利益。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配套措施,用法律手段保障网络平台健康、有序、稳定的运行。另一方面,要形成协同监管合力,坚决打击扰乱互联网运行秩序和信息传播秩序的现象。对那些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严肃追究责任。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